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正文

有关知识作文 有关知识的名言文案

2019-03-11 中考作文 类别:其他 7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有关知识作文 有关知识的名言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知识作文  有关知识的名言文案

有关知识作文 有关知识的名言文案:

议论文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分析事理、阐明观点的文章。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
论据分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典型事例,或史实、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警句、定律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3、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
4、议论文的逻辑顺序:提出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议论文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6、论证方法:①例证法:是以事例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②引证法:是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用公众所承认的道理、用古语、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③比喻论证法:是通过打比方(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路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
④对比论证法:是在论述一个问题的时候,将另一个问题和它对照,从而具体鲜明地将论述的问题论证透彻,对比,既可全面对比,又可部分对比
如何阅读议论文
一、 通读全文、明确论题
*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有时题目就是论题。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二、依据论题,找出论点。
中心论点有的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有的是贯穿于全文内容的始终。归纳中心论点的重点在于: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主题句。论点提出的位置:一般来说,出现在文章的题目或篇首、篇尾。一段之中,出现在文章的段首、段尾
三、 分析论据,理解论点
事实论据:必须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应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

有关知识作文 有关知识的名言文案:

七上册
1.《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3.《贝壳》作者台湾女作家席慕蓉。
4.《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
5.《童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清代文学家沈复。
6.《行道树》作者张晓风。
7.《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作者周国平,体裁是寓言。
8.《我的信念》作者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波兰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0.《春》作者朱自清。
11.《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
12.《秋天》的作者何其芳。
13.《观沧海》作者曹操,东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钱塘湖春行》作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体裁小令。
14.《绿色蝈蝈》作者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代表作《昆虫记》
15.《山市》《狼》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
16.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社戏》选自《鲁迅全集》。散文诗《雪》《风筝》选自《野草》。小说《故乡》《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
17.《散步》作者莫怀戚。
18.《金色花》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文学家泰戈尔。
19.《荷叶母亲》、《观舞记》、《谈生命》是现代诗人、作家冰心的作品。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
20.《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才女叫谢道韫。
21.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其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22.《天上的街市》《静夜》是诗人、学者郭沫若的作品。其代表作《女神》《星空》。
他的《雷电颂》选自历史剧《屈原》,塑造了一个爱国者屈原的形象。
23.《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作者金波,体裁童话。
24.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古希腊人。
25.寓言《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寓言《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
七下册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著名诗作《自由颂》《致大海》。
2.《最后一课》作者法国作家都德。
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代表作《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
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5.《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作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6.《马》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的作品。布封的代表作《自然史》。
7..《口技》《核舟记》作者是林嗣环,选自《虞初新志》,他是清代张潮编的笔记小说。
8.《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9.《竹影》作者是丰子恺,浙江崇德人,现代画家,散文家。
10.《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作者是湖北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臧克家。
1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12.《猫》作者是郑振铎,《斑羚飞渡》作者是沈石溪,《华南虎》的作者是牛汉。
13.《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
14.《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15.《在沙漠中心》作者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他的代表作有《小王子》
16《.真正的英雄》作者是前任美国总统里根。
17.《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8.《邓稼先》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八上册
1.《芦花荡》作者孙犁。他的另一部小说《荷花淀》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家是法国的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3.《春》《背影》作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
4.《信客》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文化苦旅》。
5.《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
6.《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作者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7.《三峡》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选自《水经注》。这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全面的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8.《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
9.《湖心亭看雪》作者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
10.《新闻两则》,《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11.《老王》作者杨绛,杨绛的丈夫是钱钟书,字默存,著有小说《围城》。
12.《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江苏镇江人。
13.《桥之美》作者是吴冠中。
14.《苏州园林》作者是叶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
15《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家,地理学家。
16.《陋室铭》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选自《全唐文》。《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选自《周元公集》。
八下册
1、《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
2、《海燕》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它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3、《浪之歌》《雨之歌》作者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
4、《喂——出来》作者是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星新一。
5、《云南的歌会》作者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著有《边城》
6、《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7、《短文两篇:日月》作者巴金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8、《春酒》台湾作家琦君
9、《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
10、《与朱元思书》作者南朝梁文学家吴均
11、《马说》唐代文学家韩愈
12、《送东阳马生序》明初文学家宋濂
13、刘禹锡唐杜牧唐文天祥宋苏轼宋张养浩元
14、《小石潭记》作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选自《柳河东集》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
15、《岳阳楼记》宋代文学家范仲淹选自《范文正公集》
16、《醉翁亭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17、《满井游记》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九上册
1、《谈读书》作者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著有《随笔》。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2、《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主人公杨志。
3、《杨修之死》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4、《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晋朝史学家陈寿。
5、《范进中举》选自我国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6、《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作者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7、《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作者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8、《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
9、《雨说》台湾诗人郑愁予
10、《蝈蝈与蛐蛐》英国诗人济慈《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
11、《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12、《致女儿的信》作者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3、《不求甚解》作者当代作家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著有《燕山夜话》
14、《出师表》作者三国诸葛亮
15、温庭筠唐范仲淹宋苏轼宋李清照宋辛弃疾宋
九下册
1、《乡愁》作者台湾诗人余光中。
2、《我爱这土地》作者诗人艾青。
3、《黑人谈河流》作者美国诗人休斯。
4、《变色龙》作者俄国作家契诃夫,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代表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5、《威尼斯商人》作者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夏洛克。
6、《音乐之声》的作者是美国剧作家勒曼,主人公玛丽亚。
7、《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8、《关雎》《蒹葭》选自《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9、《我爱这土地》作者是浙江金华人艾青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0、《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生于杭州,诗人。
11、《祖国》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黑人谈河流》美国诗人休斯
12、《蒲柳人家》当代作家刘绍棠。
13、《热爱生命》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
14、《那树》作家王鼎钧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16、《公输》选自《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17、《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
18、《邹忌讽秦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19、《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有关知识作文 有关知识的名言文案:

【考查要点】
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
【知识疏理】
文学常识也是中考积累与运用的必考内容。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性格;4.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包括诗文内容、写作目的。
文学常识的复习,要以基本篇目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为主,可将众多的作家、作品按古代、现当代、外国三个方面分类整理,再列出表格,将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作品、出处、作家简介甚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名句都网络进去,力求全面。另外复习时可与“诗文背诵默写”部分结合起来。
【试题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7—9年级的学生要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列出了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目录。在总目标中也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中外名著走进中考已经成为许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显著特色之一。2004年中考对名著的考查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从题型上看,文学常识题既有客观型的选择题,也有主观型的填写表述题。
【解题导引】
例1.(2004·常州)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2003年中考涉及中外文学名著的试题大多是主观题,例如:《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2003河南省题)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2003年宁波市题)而这一道名著阅读题在上述主观题的基础上已向开放性试题方向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准确做出答案必须先要细致地阅读原著,否则怎能讲出故事的情节呢?本题不设标准答案,内容正确,符合要求即可给分。但必须作品名称正确,内容叙述符合原著,而且成语、名言、警句或格言运用要恰当正确。
例2.(2004·广东)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对联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同时又颇具文学韵味,再加之与文学名著连在一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字数须相等;⑵词性须相对(一般情况下,宽对也可);⑶搭配须得当。答案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去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如果不细致地阅读原著,不熟悉原著的内容,没有灵活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很难对出下联。
例3.(2004·无锡)⑴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这道题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就是形式上更具开放性、灵活性。只要你能认真地阅读名著,并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加以领悟,能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答好此题就轻而易举了。
此试题还暗示我们,读名著不能只追求浅层次的理解,要追求深层次的阅读,可采用下列方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写读书笔记,即将你读书的独特感受及时记入笔记;也可以通过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方式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还可尝试着对名著进行再创作等。
【常见失误】
文学常识题最大的失误是一些同学没读过或没认真阅读文学名著,造成不知如何答题或答题牵强附会。

有关知识作文 有关知识的名言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和知识点整理
一、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雨说》郑愁予【九年级上册P8】
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列子汤问》【九年级下册P180】
3.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想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4】
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八年级下册P164】
6.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八年级下册P164】
7.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八年级下册P164】
8.而立之年:30岁。立,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9.不惑之年:40岁。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50岁。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1.耳顺之年: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7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七年级上册P53】
13.中岁:中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王维【八年级下册P221】
14.黄发:用来指老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二、古代诗歌意象
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七上p190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七下p236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八下183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八下p222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八下224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八下p225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P197
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P202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124
2、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七下p237
3、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P39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祯《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八下p218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八上p181
6、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愁别绪。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八上p222
7、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八下p225
8、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九上p221
9、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七上p190
10、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七上p83
11、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也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八下p208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九上p205
1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经典诵读》P112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经典诵读》P93
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经典诵读》P23
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九上P203
13、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九上p181
14、婵娟: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八下183
15、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来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八下p179
16、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八上p218
17、莲花:借指君子,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八上p170
18、菊花: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志士的坚贞高洁之品质。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八下p205
19、青鸟:青鸟是传书的信使。
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八下p224
三、科举文化
1.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八下P181《过零丁洋》)
2.进学:进了县学。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学员。(九下P154《范进中举》)
3.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九下P155《范进中举》)
4.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九下P155《范进中举》)
5.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九下P158《范进中举》)
6.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九下P158《范进中举》)
7.房师:科举时代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九下P163《范进中举》)
8.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指考试不及格。(八下P6《藤野先生》)
9.进学: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九下P23《孔乙己》)
10.殿试: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皇帝亲临殿廷主持。(八上P114《故宫博物院》)
四、戏曲文化
元曲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七年级上册p83】
老生:戏曲中扮演中年以上男子的角色。【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0】
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1】
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1】
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1】
【七年级下册《戏曲大舞台》p152】
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表演特技。这种表演许多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出自九年级下册《变脸》P122】
祭祀
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的生日,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做“赛会”。【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21】
大祭祀的值年:大祭祀,指旧社会大家族全族对祖先的祭典。值年,大家族分若干房,每年由各房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轮到的叫“值年”。【出自九年级上册《故乡》p55】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出自七年级下册《社戏》p115】
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出自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p183】
五、对联文化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有以下几种基本特征:字数相等、字数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出自八年级下册214—215】
药王山: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
烂柯山:数千年弈理根追石室,几十处仙踪源遡飞梁。
入洞天邀太君痛饮,来福地延大雄畅游
孔庙: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贴门神、贴春联、接灶、贴福祈福、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接神、祭祖等。
古诗:《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赏花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古诗:《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3.【花朝节】时间:旧时阴历二月十二日,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八下P202)。
4.【春社日】时间:立春后,清明前。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九上p223)
古诗:《破阵子》【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5.【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两天。习俗: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传说是为纪念春秋介之推的。
6.【清明节】时间: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古诗:《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破阵子》【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7.【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8.【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古诗:《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9.【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习俗:赏月。
古诗:《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七、二十四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天: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节选自八上《大自然的语言》p125.)
2、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节选自八上《大自然的语言》P128.)
3、你还记得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节选自八下《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学习,P78.)
八、天干地支文化(仅限了解)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常以干支相配的方法来记年,是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从甲子开始,继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
九、古代的称谓
(一)谦称
⑴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例: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陈太丘与友期》[七上P23]
⑵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孙权劝学》[七下P108]
⑶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例:臣本布衣。——《出师表》[九上P200]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例: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范进中举》[九上P163]
⑷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例:在下倒有一个主意。在下:对自己的谦称。——《范进中举》[九上P159]
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我小老: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范进中举》[九上P162]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二)尊称(敬称)
⑴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例: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陈太丘与友期》[七上P23]
⑵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七下P68]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九上P181]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九上P200]
⑶君对臣或对朋友的敬称是爱卿或卿。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七下P108]
⑷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例: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伤仲永》[七下P38]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九上P198]
⑸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七下P109]
⑹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相公、足下、夫子、先生等。
例: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湖心亭看雪》[八上P203]
然足下卜之鬼乎!足下:对于别人的敬称。——《陈涉世家》[九上P182]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九下P150]
愿借子杀之。——《公输》[九下P151]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P175]
⑺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例:佝偻丈人承蜩。——《敬业与乐业》[九上P25]
⑻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如:世先生、世兄弟
例: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中举》[九上P163]
⑼例: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高邻,对邻居的尊称。——《范进中举》[九上P158]
(三)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例:这厮不值得便骂人。这厮:对人轻蔑的称呼。——《智取生辰纲》[九上P136]
(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白丁、黔首、黎民、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例: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陋室铭》[八上P170]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九上P189]
2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樵夫”是称呼砍柴的,“舟子”是称呼船夫。
例:舟子喃喃曰——《湖心亭看雪》[八上P203]
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八下P175]
3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例:适庖官进鸡汤。“庖”指厨师。——《杨修之死》[九上P148]
十、书法文化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有关知识》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