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正文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及例句文案

2019-03-11 中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及例句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及例句文案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及例句文案: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五种文言句式
(有下划线的为课标称篇目)
一、判断句
(一)“……者,……也”,可译为“……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二)“……者,……也”的省略或变形,“……者,……”,“……,……也”,“者也”,可译为“……是……”。如:
(1)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2)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晏子,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三)“……也”,单用或与其他词(如“此”)配合使用。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陈涉世家》)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四)用“为”、“乃”、“则”、“即”、“诚”等表示,可译为“是”或“就是”。如: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五)“是”,与现代文判断词“是”用法相同。如: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实是欲界之仙都。(《与谢中书书》)
(六)无标志,需要根据语意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以上均为表示肯定的判断。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
城非不高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陈胜是阳城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鱼是我所喜爱的。\/打战,是靠勇气的。\/南阳的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晏子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这是简陋的屋子,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刘备是天下的枭雄。\/城墙不是不高。
二、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如: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曹刿)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二)省略谓语或动词。如: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三)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
(1)屠惧,投(之)以骨。(《狼》)
(2)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此人一一为(其)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4)可以(之)一战。(《曹刿论战》)
(四)省略介词,“于”字居多。如: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五)省略量词。如: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把)抚尺而已。(《口技》)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我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学习那些优点;(对照)他们身上的缺点,改掉自己身上相同的缺点。\/齐军第一次击鼓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主语“气”也省略)\/屠夫感到害怕,把骨头丢给(狼)。\/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这个渔人一一地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所知道的世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三、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2)贤哉回也!→回也贤哉!(《论语》)
(3)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少年中国说》)
你太不聪明了。\/颜回的品行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如:
(1)忌不自信。→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弗之怠。→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3)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成语)
2.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
(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2)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3)何以战?→以何战?(《曹刿论战》)
(4)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为学》)
3.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2)歌以咏志。→以歌咏志。(《龟虽寿》)
(3)夜以继日→以夜继日(成语)
(4)严以律己→以严律己(成语)
(5)坐以待毙→以坐待毙(成语)
4.用“之”、“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常“唯”一起使用),不译。如:
(1)唯命是听→唯听命(成语)
(2)唯利是图→唯图利(成语)
(3)唯马首是瞻。→唯瞻马首。(《冯婉贞》)
(4)唯兄嫂是依。→唯依兄嫂。(《祭十二郎文》韩愈)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不敢放松抄写。\/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有什么简陋呢?(怎么会简陋呢?)\/我同谁一道呢?\/凭借什么作战?\/你凭借什么去呢?\/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三)定语后置
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愚公移山》)
(2)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核舟记》)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马说》)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日行千里的马。
(四)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大都后置,翻译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移到动词前做状语。如:
(1)告之于帝。→于帝告之。(《愚公移山》)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岳阳楼记》)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与之乘,于长勺战。(《曹刿论战》)
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如:
(1)屠惧,投以骨。→屠惧,以骨投。(《狼》)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出师表》)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出师表》)
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在它的上面刻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屠夫感到害怕,把骨头丢给狼。\/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四、被动句
(一)“为……所……”或“……为所……”,可译为“……被……”。如: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二)“为”字表被动。如:
(1)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2)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三)“于”字表被动,译为“被”。如:
帝感其诚。(“感”后省略介词“于”)(《愚公移山》)
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茅屋被秋风毁坏。\/(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所用。\/戍卒大多愿意被他差遣。(戍卒多愿意听他差遣。)\/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五、固定格式
(一)“不亦……乎”,表示委婉反问的句式,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二)“如……何”,译为“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三)“以……为……”,译为“把……当作……”。如:
(1)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幼时记趣》)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为神”“以之为神”的省写)(《黔之驴》)
(四)“何……为”,译为“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
此何遽不为祸乎?(《塞翁失马》)
(五)“得无……乎”,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可能(或许)……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六)“非……则……”,译为“不是……就是……”。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七)“孰与”,用在比较性的选择问句中,有比较相关的两个人、两件事、两个东西的得失或高下的意思。“孰与”实际上是“(甲)与(乙)孰……”的变形,是“什么与什么比较,哪一个怎么样”的意思。译为现代汉语时,“孰与”这两个字是要拆开的,“孰”解释为“谁”“哪一个”---。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然”可理解为“这样”,“则”可理解为“那么”)。如:
(1)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楼记》)
(2)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为学》)
(九)“所以”,译为“……的原因”。如: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十)“是以”“是故”,译为“因此”。如: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也可拆开按宾语前置理解)(《出师表》)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十一)“之谓”,译为“这叫做”。也可分开解释:“之”,“这”;“谓”,“叫做”(“之谓”前常加“此”“是”,“此”“是”也是“这”的意思,“此”“是”与“之”是主语的同位指代)。如:
(1)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2)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十二)“焉得”,译为“怎么能”“哪里能”。(也可分开解释)。如: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十三)“若夫”,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可译为“像那”(也可分开理解)。“至若”,用一段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可译为“至于”“又如”。如:
(1)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3)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十四)“已而”,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译为“不久”“后来”。如: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学习以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把繁茂的杂草当作树木,把昆虫蚂蚁当作野兽。\/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神。\/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就是逃荒去了。\/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捷,对于人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义”)。\/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这样才叫做大丈夫。\/这怎么能叫做大丈夫呢?\/西湖中怎么能有这样(兴致高雅)的人呢?\/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不久夕阳落到山脚。
2019-01-09整理毕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及例句文案: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
下也。(《出师表》)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一)“……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马说》)
[(十二)“……,……”。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三)“……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
“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
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
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
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
(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2)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3)与。
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省略动词宾语。
(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记》)
“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
南。(《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五)省略介词。
1.省略“于”。
(1)在。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
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2)从。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给。
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
(4)到。
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被动。
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
(6)对于。
(7)向。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
(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2.省略“自”,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四、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五、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1.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
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五)其他,表强调。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
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六、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
七、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
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
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
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狼》)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三)其他。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
“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
回来”。
八、固定句式
(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五)何以……。
何以战?(《曹刿论战》)
(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
(七)……孰与……。
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
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
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及例句文案:

七年级上册
5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
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
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
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
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
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
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
驱之别院。
10《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1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
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
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
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
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
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
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
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2
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
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2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
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入门不顾。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
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5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 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及例句文案:

导读:1、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童趣》)
2、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论语》十则)
3、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论语》十则)
4、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观沧海》)
5、次北固山下。次:名词活用为动作,停泊,停宿。(《次北固山下》)
6、明月别枝惊鹊惊:使动用法,使……惊起。(《西江月》)
7、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使动用法,使……眼花缭乱(《钱塘湖春行》)
8、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降低(《山市》)
9、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楼、堂、坊:名词作状语,像楼一样、像厅堂一样、像街巷一样。(《山市》)
10、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咏雪》)
1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陈太丘与友期》)
12、天雨墙外。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13、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智子疑邻》)
14、近塞上之人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接近。(《塞翁失马》)
15、家富良马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有很多”。(《塞翁失马》)
16、忽啼求之啼:动词作状语,哭着。(《伤仲永》)
17、父异焉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伤仲永》)
18、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伤仲永》)
19、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伤仲永》)
20、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伤仲永》)
21、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伤仲永》)
22、愿为市鞍马市:名词活用为动词,买。(《木兰诗》)
23、策勋十二转策:名词活用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4、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口技》)
2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出。(《口技》)
26、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27、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夸父逐日》)
28、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夸父逐日》)
29、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离人远。(《两小儿辩日》)
30、而日中时近也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离人近。(《两小儿辩日》)
31、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热、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译为“感到热”、“感到凉”。(《两小儿辩日》)
32、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活用为动词,攻击。(《狼》)
33、狼不敢前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狼》)
34、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狼》)
35、一狼洞其中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狼》)
3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活用为动词,钻洞。
37、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桃花源记》)
38、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怪。(《桃花源记》)
39、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40、复前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桃花源记》)
41、惟言德馨馨:形容词作动词,香气远播,美名远扬。(《陋室铭》)
42、苔痕上阶绿上:方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陋室铭》)
43、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动用法,使……劳累。(《陋室铭》)
44、出淤泥而不染。染:动词被动用法,被污染。(《爱莲说》)
45、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爱莲说》)
4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核舟记》)
47、选贤与能贤、能:形容词作名词,有贤才的人,有能力的人。(《大道之行也》)
48、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名词作动词,亲近。(《大道之行也》)
49、不独子其子子: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儿子。(《大道之行也》)
5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活用作名词,奔跑的快马。(《三峡》)
51、既而渐近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观潮》)
52、王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名词作动词,连接。(《观潮》)
5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方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与朱元思书》)
5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与朱元思书》)
55、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高争远。(《与朱元思书》)
56、亲旧知其如此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旧朋友(《五柳先生传》)
5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乐:使动用法,使……快乐。(《五柳先生传》)
58、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马说》)
59、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行千里。(《马说》)
60、才美不外见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马说》)
61、手自笔录手、笔:名词作状语,用手、用笔。(《送东西马生序》)
62、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送东西马生序》)
63、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状语,腰佩。(《送东西马生序》)
64、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小石潭记》)
65、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小石潭记》)
6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小石潭记》)
67、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小石潭记》)
6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南: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岳阳楼记》)
6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为……而担忧。(《岳阳楼记》)
70、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醉翁亭记》)
7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醉翁亭记》)
72、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醉翁亭记》)
7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乐。(《醉翁亭记》)
74、杂然而前陈者前: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醉翁亭记》)
75、作则飞沙走砾飞:使动用法,使……飞,使……走。(《满井游记》)
76、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红:名词活用作动词,取泉水、煮茶、端酒杯、穿艳装。(《满井游记》)
77、吴广皆次当行次:名词作状语,依次序。(《陈涉世家》)
78、法皆斩法:名词作状语,依照法律。(《陈涉世家》)
7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陈涉世家》)
80、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陈涉世家》)
81、功宜为王功:名词作状语,按功劳。(《陈涉世家》)
8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渔网捕。(《陈涉世家》)
83、尉果笞广笞: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84、刑其长吏: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85、为坛而盟:盟:名词活用为动词,盟誓。(《陈涉世家》)
86、天下苦秦久矣苦:活用为动词,以……为苦。(《陈涉世家》)
87、固以怪之矣怪:活用为动词,认为……奇怪。(《陈涉世家》)
88、忿恚尉,令辱之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陈涉世家》)
8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陈涉世家》)
90、天下缟素缟素:活用为动词,穿上缟素之服。(《唐睢不辱使命》)
91、轻寡人与:轻:活用为动词,轻视。(《唐睢不辱使命》)
92、时先主屯新野时:名词作状语,当时。(《隆中对》)
9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94、箪食壶浆箪、壶: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竹篮盛,用壶装。(《隆中对》)
95、以光先帝遗德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96、恢弘志士之气忧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97、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怠慢。(《出师表》)
98、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增加。(《出师表》)
99、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的人。(《出师表》)
100、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出师表》)
101、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义。(《公输》)
102、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公输》)
103、虽杀臣,不能绝也。绝:使动用法,使……尽。(《公输》)
10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活用为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动用法,使……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威慑,威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7、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8、劳其筋骨劳:使运用法,使……劳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9、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0、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1、行拂乱其所为行:名词作状语,用行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2、动心忍性动、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3、惠子相梁相:名词活用为动词,担任宰相。(《惠子相梁》)
114、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活用为动词,完全可以肯定。(《惠子相梁》)
115、公将鼓之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11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赐福,保佑。(《曹刿论战》)
117、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专: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专有。(《曹刿论战》)
118、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119、皆朝于齐朝:活用作动词,朝拜。(《邹忌讽齐王纳谏》)
120、吾妻之美我者美:意动用法,以……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21、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让……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122、面上而居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着。(《愚公移山》)
12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愚公移山》)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的经历,对《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希望对大家写《文言文常见五种文言句式》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