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正文

《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作文 诗经二首试题及答案文案

2019-03-10 中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作文 诗经二首试题及答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作文  诗经二首试题及答案文案

《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作文 诗经二首试题及答案文案:

9.(2010四川省眉山市,11,3分)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
【答案】(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2)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
19.(2012·贵州省安顺市)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题。(6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
10、(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12、(共2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分)。
《诗经二首》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题:
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0.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关雎
一、练习
1.《关雎》选自《》。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按音乐分类,编为“”、“”、“”三类。《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诗经》开创了我国主义文学传统。(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现实)
2.本诗围绕一个“”字,写一个小伙子对女子的和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和求而得之的。它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求思念追求焦虑、喜悦、美好婚姻幸福生活)
3.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感情发展由,到,再到。(一见钟情日夜思念幻想结合)
4.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5.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诗中的“”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现今已成成语。(窈窕淑女辗转反侧)
7.“”、“”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钟鼓乐之琴瑟友之)
8.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所咏之词”指。(雎鸠和荇菜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9.《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10.“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①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的勤劳;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11.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析说明。
(比兴。如开头由关雎说起,引出君子追求淑女,这种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B)
13、这首诗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指什么?“所咏之词”指什么?(“他物”是指雎鸠和荇菜;“所咏之词”指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14、文中哪些句子写男子对女子相思的情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5、文中有一个句子现今已成成语,是哪一句?意思现今有无变化?(辗转反侧,意思至今无变化)
16、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c)
17、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雎鸠、荇菜)
18、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19、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20、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1、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23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25.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26.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2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3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32、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诗经?秦风》爱情)
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蒹葭)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5.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6、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7、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8、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作文 诗经二首试题及答案文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课后作业
(一)《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
(二)《蒹葭》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2分)
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参考答案】
(一)1.雎鸠荇菜2.窈窕淑女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4.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1.《诗经?秦风》爱情2.蒹葭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作文 诗经二首试题及答案文案:

(1)坚贞与反抗——《诗经·氓》、《孔雀东南飞(并序)》
这是一首弃妇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应是人性纯美的最早体现。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热情讴歌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追求与坚守——《离骚》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遭到小人馋毁被流放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坚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种磐石般的坚贞诠释人生的崇高,从而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他用一颗高贵的心灵挥洒出惊天动地的华章——《离骚》永远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3)追求与本真——《短歌行》
短歌不短,意蕴深长。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
(4)离苦与乡愁——《采薇》、《涉江采芙蓉》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5)生与死——《兰亭集序》
如何看待生与死?王羲之在本文给我们作了一个深刻的回答。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文笔洗练,文风纯正,发人深醒,令人回味。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生与死;人生意义;自然与心灵;生活态度。
(6)悲伤与旷达——《赤壁赋》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意境的一种体现。屈原的忠心与烈节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态度却让人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欢却让人不能认同。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也!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悲伤与旷达;悲与喜;审视人生;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花一世界。
(7)自然与人生——《游褒禅山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

《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作文 诗经二首试题及答案文案: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诗经二首》赏析题综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