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正文

出师表读后感[2]作文 出师表读后感200字文案

2019-03-10 中考作文 类别:读后感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出师表读后感[2]作文 出师表读后感2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出师表读后感[2]作文  出师表读后感200字文案

出师表读后感[2]作文 出师表读后感200字文案:

读完《出师表》,诸葛亮的赤诚之心跃然眼前。想他以年老体迈之躯,依然是抱定强国之意念,在白发染双鬓之际仍率军出征,实在让人喟然长叹,感动不已。
且看他为出征而书写的《出师表》。开篇纵论天下形势和治国大计,其中有6次提到“先帝”刘备的功绩,寓情于意,用这些来勉励后主刘掸。同时对内政条分缕析,并对当朝人物的性格进行剖析,以劝说刘禅择贤才、去佞臣、“察纳雅言”。中间部分寓情于叙,叙述自己多年的经历,抒发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迫切
心情。结尾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自己知恩图报、勇当大任的精神。尤其是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沉寂中给人以深深的震撼。纵观全文,气势浑宏,大有一代名相运筹帷幄的气势。也可窥见“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
除论述的层层深入、合理有序外,此文词情恳切,字字皆为诸葛先生心血凝成。试想,面对曹、孙、刘三分天下的局势,要在均衡中求得统一大业的完成是多么的艰难。更何况曹姓势力强大而蜀汉疲敝,且后主昏庸无能。在如此境地,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也为了实现诸葛先生一生的梦想,他强撑身躯出师北伐。
字里行间,既有慈父对爱子的谆谆教导之情,也有老臣扶持社稷的良苦用心,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句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外,文章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几的名句更是为后人称道。也正是因为《出师表》中表达的沉重感情,才让后人对诸葛亮出祁山的失利倍感痛惜。也难怪诗人杜甫曾慨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历史不属于个人
诸葛亮是真正值得人们敬佩的人物。39岁出山,辅佐刘家父子南征北战,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蜀国。而他那“宁静以明志,淡泊以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洁品格,也永远为后人所景仰。一篇情辞恳切的《出师表》,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但尽管有这样用兵如神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主持大局,蜀国依然在不争气的刘阿斗手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纵观整个三国史,我们只能慨叹:历史不属于个人!
拨开历史的迷雾,从最基本的史学原理去分析,可以看到曹魏政权拥有一统天下最重要的因素: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富于生产经验的农民大都在北方,这使曹魏政权在无数次的胜利和失败之后依然底气十足。反观蜀国,“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西蜀是天府之国,物产丰饶,士民殷富。
想自己割据倒是绰绰有余。但要以这么点人口和资源持续开动国家的作战机器,可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偏偏“沃野万里\"的荆湖地区又落入东吴之手,这又使蜀国失去了进军中原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其实,诸葛亮六出祁山,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以攻为守”。凭着诸葛亮殚精竭虑的经营,六次北伐虽然都未“攘除奸凶\",蜀国的大批精壮男子还战死沙场,但战线却推到秦岭、雍、凉一线。使汉中盆地成为蜀国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单只这一点,诸葛亮对整个局势的准确把握,也足以让后代兵家折腰了。
无奈,一己之力,终不可逆大势。虽然诸葛亮将蜀国内政打理得井井有条,军队也训练有素,但也仅仅在不断地进攻中苟延蜀国之残喘。历史不属于个人,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绝世英才。
263年,魏国邓艾、钟会两路大军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蜀国。
280年,三国归晋。
在缅怀诸葛亮的同时,我们也为历史的无情发出不尽的叹息。

出师表读后感[2]作文 出师表读后感200字文案:

诸葛亮一道《出师表》,字字珠矶,句句明志,除显露出他无与伦比的智慧之外,亦不难看出,他拥有一双慧眼,“慧眼识英才”。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柿、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圈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由这些评断中肯的荐举来看,诸葛亮平日就十分看重人才,对所任之人的能力了如指掌。因此,他才能在出征前为后主做好周到的安排,使宫中营中俱有所托。刘备早亡,阿斗无能,如果少了用兵如神安天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诸葛亮,蜀中的百姓便不能安居乐业了。
诸葛亮曾有一比:国家如房,人才就是支撑之柱。顶梁柱要选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选拔正直的有才之士。想当初,诸葛亮就是在刘备求才心切,以师礼相敬的情况下才出山相助的。而自出山后,诸葛亮推贤举能,不拘小节,对人才诚意相待,从不仗势压人,也极少用人失当。从政二十余年,稳定西南的少数民族,使西南的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维修了都江堰,保证了农田灌溉,使熬制井盐和制造蜀锦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联吴抗曹,人主蜀地的大小战役中,诸葛亮屡建奇功,帮助刘备终成大业。蔑萌关一战,人皆言黄忠、严颜老矣,难当大任,惟诸葛亮知其宝刀不老,果然成功。犹亭战后,刘备病逝,蜀中势单。诸葛亮听笑声识邓芝,遣芝入吴,与昊国重修旧好。邓芝据理力争,终令孙权信服,并不负所托,带回了张裔。张裔,成都人,原在刘璋统治四川时任司马,刘备攻人四川后,命其为巴郡太守,可惜被益州豪强雍间和孙权掳去。诸葛亮爱才,命邓芝交涉,终于要回张裔。回成都后,诸葛亮即凭张裔的学识、才干任命其为参军、从事。后诸葛亮带兵北伐曹魏时,全仗张裔与另一位被诸葛亮救回并重用的相才蒋碗代掌蜀汉政事,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蜀中虽然常年征战,却仍然治理得井井有条。
诸葛亮之功,一言难尽。若没有诸葛亮,多少将士会怀才不遇!可惜斯人已逝,惟留恩泽,万代景仰。

出师表读后感[2]作文 出师表读后感200字文案: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驻汉中,临行伐魏之际,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句句肺腑,字字深情,而且言辞巧妙,令人叫绝。
文章开笔即从“先帝创业未半”说起。刘备死了,光复汉室的重任落在了刘禅身上,可刘禅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自然重任就压在了诸葛亮身上。诸葛亮则牢记先帝遗言,尽心尽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此句虽然用了“诚宜……不宜··,…”这种句式,似乎有教训的口吻: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前有“光先帝遗德”,作为君主的刘禅也会觉得言之有理:要牢记先帝未尽之大业。这样的忠言,当然顺耳。
诸葛亮又从自身的经历来规劝后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南阳出世,报的是先帝的知遇之恩,忠的是自己的职责。如此艰难环境下,仍辅佐左右,忠心为主,后主能不为之感动吗?
而且诸葛亮又处处为“陛下”着想。他多次使用“愿陛下”一词,照顾了刘禅作为君主的权威,又体现了自己一心辅佐,没有半点功高压主的意思。他说“陛下亦宜自谋”,为的是先帝遗诏,为的是刘家江山,作为继承人的刘禅对此责无旁贷。臣子的如此至诚之言,后主能不为之感动吗?
总之,这篇《出师表》以其委婉、情真、意切的语言,成为谏表中的名篇,可谓忠言顺耳也利于行。

出师表读后感[2]作文 出师表读后感200字文案:

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我惊叹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上通天文、下懂地理,而且深谙兵法、神机妙算,是我崇拜的偶像,但读了《三国演义》之《出师表》,我对诸葛亮的认识就不仅仅是他的智,更多的是他的忠。诸葛亮留给我们的除了空城计、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几个故事,还有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更是知恩图报、富有责任心,他深知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心尽职地辅佐他统一中原、恢复汉室。《出师表》写在诸葛亮率三军北定中原临行前,他分析了当前的战局,认为眼下该出师攻魏,而此时的刘禅贪图享乐,不成大器,原本诸葛亮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并且刘备临终前也赋予了他这个权利,但他却甘愿做蜀国的一名忠臣,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逐一分析了蜀国的良才,认为哪些可为我所用,并再三叮嘱:必须要奖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对那些只会溜须拍马之人严加防范,而对贤臣应该亲近,这样才会广开言路,成为深明大义的君主。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言语之恳切,让人无不为之动容。诸葛亮是聪慧的,但更难得可贵的是他的忠诚。历史上聪明的人很多,当时的曹操也堪称智勇双全之人,但他却缺少了“忠诚“二字,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弄权术,虽然他也具有雄才大略,但其”奸臣“的形象流传至今,也算是遗臭万年。再如岳飞,他从小便立志报国,身先士卒,抗击金兵,为祖国的统一戎马一生。他的爱国主义流芳百世,为后人所称颂。我不知道那时的岳飞有没有读过诸葛亮的《出师表》,但同为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便对这首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篇《出师表》写得荡气回肠,而读过的人无不为诸葛亮光明磊落、忠心耿耿的精神所感动。《出师表》流传了千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它感染了几百代人的爱国热情,更沸腾了大家精忠报国的满腔热血,而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正如东方的一颗启明灯,照亮了我们的爱国之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师表读后感[2]》作文,希望在写《出师表读后感[2]》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出师表读后感[2]》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