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正文

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文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文案

2019-03-10 中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文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文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文案

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文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文案: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写作文时,同样可以通过一滴水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
方法一: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
有一次在急诊室看医生急救病人,病人已经昏迷了,氧气罩也没用了。医生使劲地用一个类似皮球的东西往病人体内压氧气。
应该是呼吸系统有毛病。
两个医生轮流压,像打仗似的。
渐渐的,病人清醒了,但仍说不出话来,医生只好不断发问,让他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大概问了十几个问题才碰上一个点头的答案。
他是在路上发病的,一个亲人也没有,送他来的是陌生人。
后来发现他可以写字、mdash;、mdash;、mdash;虽然眼睛一直闭着。
医生问他的病史,问他是不是服过某些药,问他现在的感觉,忽然,一个医生惊喜地叫了一声:写下去,写下去,再写!你写得真好、mdash;、mdash;哎,你的字好漂亮。病人果真一直写了下去。
虽然那病人从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后手颤抖不已、mdash;、mdash;但还有人赞美他的字!也许是颜体,也许是柳体,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活着的人写的字,可贵的是此刻他的字是被赞美的字。
那个医生救人的技能来自书本,但他赞美病人的语言却来自智慧和爱心,后者足以使急救室像殿堂一样神圣肃穆起来。
作者抓住一位医生在抢救病人时鼓励其写字讲述病情这个很小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把医生的善良、细心、尽职等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难以忘怀。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
方法二:用小题材表现重大主题。即用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例,来反映爱国、改革等重大主题。请看:
认识一个广东高要人,姓章,三个儿子分别叫长江、黄河、珠江。拿江河取名的不少,如范长江、潘长江,都是不小的腕儿,但同出一门,一口气将中国三大水系一网打尽,摆起一统江湖之势,就少见了。我调侃老章:难怪你们家财源滚滚啊,别人种菜种果严重缺水,你们家却从无此忧
哦,忘了事先介绍。老章虽说是广东高要人,却早已移民澳大利亚,在悉尼拥有自己的农场,全家人都是菜农。老章略显尴尬地笑笑说:三个孩子的名,全是他爷爷取的呢。
一个来自福清,移民到澳大利亚来的福建人,姓胡,给出生在澳洲的孙子外孙取名:华泰(华山、泰山)、恒岳(恒山)、武夷(武夷山)、昆仑幸而老胡不是清朝人,否则大兴文字狱的皇帝佬可要揪住他的小辫子了、mdash;、mdash;十有八九是想造反了,一家子将三山五岳全包了。
我的女儿,2006年11月出生于悉尼,我给她取名蔡朵行之。注册出生资料时,注册官一再拼读:Duoxingzhi Cai,Duoxingzhi Cai(西方人习惯名在前,姓在后)。
他不明白,为何不入乡随俗取个简简单单的、人人皆知的英文名,如海伦、玛丽之类。其实,女儿也有英文名,Isabelle,权当乳名使用,原意为高贵、美丽,受到了上帝的关照。但正式进入法律文件的女儿的名字,我坚决要求采用中国式的名字。
注册官终于办好了女儿的出生证明文书,指着名字问:这是什么意思?
我有点儿得意了:朵,寓意我的女儿像花骨朵儿一样美丽;行之,来源于一句佛语,唯有不停地走才能回家。我们万里迢迢从中国来到澳洲,但我希望她长大后不管走多远,最后都要回到中国。另外,中国有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希望她长大后牢记
说了等于白说,注册官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在澳大利亚,仅新威尔士一个省,2007年的新生儿注册名为杰克的男孩儿就超过700个,注册伊莎贝拉的女孩儿则有近600人、mdash;、mdash;外国人好像太不把取名当回事了,在商场里喊一声汤姆,会有十几个人同时回头。
注册官每天办理生、死、婚、离各式文书,按说见多识广,可他未必知道,世上有这么一种人,哪怕移民到喜马拉雅山的山尖上或者被扔到斯堪的那维亚海沟沟底,也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对待自己的名字,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在这日常使用的符号里,留住自己的根。他们用这种美丽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和告诫后代、mdash;、mdash;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的心在何方。
短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海外华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但作者没有直接写海外华人是如何思念故土的,而是选取了他们给子女取中文名字这一现象,巧妙地把他们内心对祖国的深情表达了出来。如此以小见大,令人回味。
三是用小故事揭示深刻哲理。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及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小故事,来揭示某一人生哲理。运用这一手法的小品文非常多,例如:
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呢?
都不是直的,而是弯弯的。同学们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老师继续问。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河流走弯路,拉长了流程,河流也因此拥有了更大的流量,当夏季洪水来临时,就不会水满为患了;有的说,由于河流的流程长了,每个单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对减少,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这起到了保护河床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老师说,但在我看来,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能选择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说到这里,老师突然把话题一转,其实,人生也是如此,难免遇到坎坷、挫折,要把曲折的人生看成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遥远的人生大海。
文中,老师借助河流走弯路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走弯路是人生常态,要坦然面对人生挫折这一人生哲理,是典型的以小见大写法。
在运用以小见大这一手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借助于你所描绘的小要能看到你所要表达的大;二是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一点儿,生动一点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要巧妙地将大点出来,以凸现文章主旨。
【佳作展示】
三爷爷家的地板
三爷爷是木匠,听爷爷讲,30多年前三爷爷成家时,仅分得两间低矮的草房。要强的三爷爷新婚一个月后,就咬牙离开三奶奶,去了东北打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爷爷家一鸣惊人,盖起了全庄第一座大瓦房,红砖、青瓦、玻璃窗,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更让到三爷爷家参观的人咂舌的是,三爷爷家的地面上竟然铺着崭新的大青砖,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要知道,那时不少人家住的还是泥土墙、茅草屋,屋上的砖瓦少得数得过来,把大砖铺地当地板,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为此,三爷爷家风光了好几年,方圆三五里的人家盖新房,都要来向他取经,学他用大青砖铺地。
几年后,走南闯北的三爷爷发现,外地不少人家的地面铺的是水泥板,方方正正的,特别清爽,不像自家的大青砖,黑乎乎的,上面还长青苔,很难打扫。动了心的三爷爷说干就干,把屋里的大青砖清出去铺了院子,买不到现成的水泥板,就请了两个瓦匠,自己浇筑。一周后,三爷爷家的地面变成了平整的水泥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庄上绝大数人家都住上了大瓦房,不少人家建新房时地面不再铺方块水泥板,而是先做光滑的水泥地,然后刷上红漆,像电影里的红地毯一样,富贵大气。在外打工的三爷爷回到家,见自家的水泥板落后了,和三奶奶合计后,立马进料雇工,把水泥板翻铺到院子里,把院中的大青砖重新挑进屋中,用锤子砸碎垫底,然后水泥抹地,上漆,硬是抢在春节前完了工。
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三爷爷、三奶奶觉得自家的红水泥地面不如城里人家的陶瓷地砖好看,这次不仅要把三间屋都铺上新地板,而且还要把屋里屋外粉刷一下,内墙还刷上白涂料呢。两周后,三爷爷家装修好了,墙壁洁白无瑕,地面墨绿如茵,令人赏心悦目。三爷爷乐呵呵地说:这下,恐怕10年也不会落后了。一桌子人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爷爷告诉我说,谁也没有想到,不到3年,庄上就有人家盖了楼房,接着,小别墅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装修也越来越高档。腰包早已鼓起来的三爷爷再也坐不住了,拆掉老房,建起新楼,客厅铺大理石,卧室铺木地板,儿子的书房里还铺上了地毯。现在,手脚勤快的三奶奶总是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锃亮照人,叫你都不忍下脚。
真不知道,三爷爷家的地板还会不会再变。
【点 评】
文章主要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变迁,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小见大。作者通过三爷爷家地板20年来不断升级这一独特视角,巧妙地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从一个侧面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二是线索明了。全文围绕地板这一关键词,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5次变迁,文脉清晰,一气呵成,余味无穷。
三是语言简练。写了三爷爷家5次铺地板的前因后果,过渡自然,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对人物的描写虽仅有只言片语,却准确表现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情。

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文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文案:

一、大题小作
就是要求从重大的社会问题中,抓住最尖锐最能反映本质的一点,或从一个侧面去做文章。这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写作者要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浪花见大海,也就是要“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具体地说,可以从一个人、一桩事、一句话、一首诗、一篇小说、一条谚语、一个典故、一则笑话、一段历史传说等等,作为发挥议论的依据。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生发开去,提示隐藏在具体现象后的意义,发掘深刻的主题。
例如,有一篇《从拨火棍想起的》杂文,从脍炙人口的杨家将故事中选择了杨家宿将焦赞为解主帅杨宗保边关之围,回府求援,在天波府烧火丫头的拨火棍“教训”之下,终于承认杨排风的非凡将才,并自甘居下,请佘太君让杨排风领兵马驰援的小故事作为题材,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反对压制、摧残人才、渴望起用贤能之士为四化建设出力的主题思想。
二、勾勒形象
鲁迅说:“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准风月谈》后记)这正是对“勾勒形象”的最好说明。
鲁迅说他“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取类型”就是勾勒形象,使这形象代表某一类型的人。?写杂文,就应如此勾勒形象,创造典型。
三、多方取譬
写杂文常常要通过贴切的比喻,或者类比、讲故事、成语典故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以便于读者接受。例如,鲁迅在《做杂文也不易》中,将杂文比喻为“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的“小小的显微镜”。这个比喻是何等的深刻形象!它生动地显示出杂文精悍的特点和战斗的作用。又如,鲁迅写《论雷峰塔的倒掉》,巧用法海逃到蟹壳里避难的故事,显示作恶多端者在世界上无容身之地的道理。整篇文章表现了打破旧中国封建思想束缚的愿望,和对被压迫者“白蛇
娘娘”的同情。
四、杂文要“杂”
杂文要“杂”,指的是:
第一、题材上广采博取,多方涉猎。
目的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表现主题,丰富思想内容。
第二、内容上知识丰富,寓理于文
杂文的“杂”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和知识性。邓拓有一篇杂文叫《一块瓦片》。在不长的篇幅里,作者像一位饱经阅历的长者,带领我们追溯烧瓦的历史,让我们了解了瓦的过去。这里有北京故宫色彩斑澜的“琉璃瓦”,有明代庐山天池寺的“铁瓦”,有西域泥婆罗宫的“铜瓦”,以及古代统治阶级用来显示他们奢侈生活的“银瓦”、“金瓦”。作者又由历代统治阶级的豪华建筑联想到我国劳动人民居住的简陋,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北方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旧社会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悲惨生活情景。读这样的文章,既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乐趣,又可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就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寓理于文,寓理于趣。
第三、手法上善于用典,点石成金
典故运用得好,能大大增加杂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例如鲁迅写杂文,对古今中外历史掌故、文人逸事,无不信手拈来,点石成金,妙趣横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一文中,用《红楼梦》里焦大醉后骂主子的故事讽刺新月派:
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主人深恶、奴才痛嫉,给了他一嘴巴粪。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类的境遇。……?
在杂文写作中,初学写作者常常苦于“杂”不起来,缺乏形象性,没有一点杂文的味道。出现这种窘境的原因,除了对所写的问题想得不深不透以外,还与作者生活经验的贫乏和知识面狭窄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平时必须注重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与开拓,不断扩大生活视野和知识面。

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文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文案:

使用这种方法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能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使用这种方法应注意:
1、要明确的表现出赞扬什么。
2、对比的范围要因人、因事、因景而异。
3、对比开篇只在开篇局部进行。
4、对比多用转折句式,要委婉自然。
例文:
人们都喜爱观赏朝阳,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候的壮观景象。许多中外名人都热情地歌颂过日出,海涅就曾记述过在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善于观察大自然的屠格涅夫,对于日出,也作过精湛的描绘。但古往今来,人们对落日的观赏,描绘、吟咏却比较少。虽然古人也曾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但是总写得有些萧瑟之感。
那绚丽多彩的夏,我不喜欢她,她太热情;那果实累累的秋呢,我也不爱她,她太深沉;那冰冷刺骨的冬,更让人感到她的冷酷无情;只有春,那婷婷少女办的春,那充满活力的春,那生气勃勃的春为我所爱恋。

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文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文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写作文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先点后面”的作文法
就小学生作文来讲,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但是不少学生作文时,却常常不知从何处落笔。这里向你介绍一种比较好的作文法,就是将内容宽泛的题目先转化为点,由点带面,这样就能化难为易了。
比如和秋天有关的图画的看图写话,这幅图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这样的写作最重要的是想象力的表达,从观察开始,然后写下观察到的细节。比如可以先写树叶的颜色,再观察树叶的形状,风吹落叶的情景,脚踏落叶的感受,由此展开合理的想象。
为了更准确的表达和描写,我们不妨真正地去看一看秋天的树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赋予树叶多姿多彩的颜色,你会拾起各种颜色、形状不一的树叶,并把它们带回来。有了直观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可以去读一读课本里的范文,然后,去和别人谈谈自己对秋叶的认识,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这时候,我们不妨去读一读刚刚学过的那篇《秋天的雨》,那篇文章中关于落叶是这样描写的: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将看到的写下来,将观察时的感受也写下来,再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你看,一篇好作文已经写成了。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再写一些其他的秋景,如: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园、秋天的校同……
这就是一种由点及面的写作方法,用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去观察水果,把观察到的形状、颜色,以及品尝后的味道记录下来,我们还可以去和别人交流,感受别人的感受。
你看,你的兴趣已经得到了激发,写作能力已经得到了提高,在写作文的乐趣中还有和别人交流的乐趣。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写作文真的没有那么难,至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作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