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正文

论“和”作文 论合婚属相文案

2019-03-08 初三作文 类别:书信 5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论“和”作文 论合婚属相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和”作文  论合婚属相文案

论“和”作文 论合婚属相文案:

“和”是春天的一丝雨,“和”是夏日的一缕风,“和”是秋季的一片叶,“和”是冬时的一阵霜。
世间万物,皆由“和”起,故而可知,“和”是靠大家维护的。“和”由心生,只有人们的心团结一起,摆出一个大大的“和”字,才能让世界充溢着和的气息。
唐寅有训道:“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为本,只有先将家和,方可让国和,乃至天下和。“和”是从小处建立起的摩天大厦,而不是只顾憧憬的空中楼阁。欲让大家和,先从每个人做起。
和者,“禾”“口”也。唯有让每一穗禾都入百姓之口,才能让这和永藏心中。“和”是分享后的结晶,而不是独裁时的产物。欲让大家和,先从造福他人做起。
风掠过水面,让水泛起了旖旎的漪澜,俨然是一个“和”字浮于其上。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此时有一股,甚至几股不和之风吹袭而来,料想岂是“覆舟”了得?
有人说:“‘和’就是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亦有人言:“‘和’的最高境界,就是世界的和平。”
我不反对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一种大同的体现,但那绝不是“和”!“和”,是屹立与发展的基石之上的!
“和”不是海晏河清的顶峰,而海晏河清却是“和”的基础!君同吾想,在战火已经燃烧在门口,弹雨业已淋漓于窗前之时,安能有闲情逸致去为天下“和”?
“和”本是虚无缥缈之物,但常怀于心中,就会变得真切了,变得触手可及了。
事成于和,力生于谐。

论“和”作文 论合婚属相文案:

古人常说:“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就是要以一个平和的心理,面对任何一件事物。
“和”一般要以以下几点做:
人与人之间要和气。古代的韩信在年轻的时候,别人总是骂他,甚至忍受了胯下之辱,他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大将,成就了一番事业。
对人要和气,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好,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
家庭与家庭之间要和气。听过一个故事,张家对李家非常好,李家平时出点小事,张家总是热情的帮助他们。有一次,张家被盗了,李家刚好遇见小偷,便把小偷抓住了,并报了警。从而使张家避免了损失。
如果各自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平时不时为一些柴米油盐的小事,而对别人家大吵大闹,弄的邻里不安,这样对自己也没好处。你家被盗,说不定别人还幸灾乐祸呢!谁让你如此待邻居!
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和气,在电视上经常看到,A公司与B公司有激烈的商业竟争,A公司突然倒闭了,一查,哦,原来是B公司做的手脚,B公司的卑劣行径也遭到同行的不耻!后来A、B公司都从商场上消失了。这叫“损人利己”
不光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和气,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和气。日本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就屡次想侵占中国的领土,他们的行径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也为战争负出了惨重的代价。作为一个国家对其它的国家要和气,不能因为自己国家的一点利益,而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世界需要和平,不是战争和侵略,这样只会给全人类带来灾难。
从以上的四个方面来说,“和”字其实很简单,一个人,民族和国家,始终心平气和,那么,人才能进步,家庭才会和谐,企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如此,才能“天下大同”

论“和”作文 论合婚属相文案:

《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作为21世纪的代名词,是人类进入新时代的光辉丰碑。我们并非独立存在于社会,因而相处、交流便成为每人之所需。和,是成功的法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诤友。
佛家讲三善道:天、人、阿修罗。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自古流传。这告诉我们,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确,人类不可以对自然太嚣张。人类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这样的发展应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一旦打破了这种关系,结果必定适得其反。海啸、沙尘暴、温室效应……这样的惩罚太多太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在这片神州乐土,我们应学会与自然共享万物,使自然更好的为人类造福。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万事以和为贵,幸福便会充盈全身。“无论国王还是农夫,只要家庭和睦,他便是最幸福的人”,歌德曾这样描述。的确,家庭和睦是一个人欢乐的无尽源泉和生活的不竭动力。亲情的博大与魅力远非金钱所能及。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需要以“家和”为本。它是基石,是动力,是标志。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文明与和谐是永远分不开的。千百年来,华夏文明的一大特色就在于注重和谐。因此才使得中华文明虽屡受挫折而不灭,中华民族虽经历磨难而不倒。这就是和谐的力量!十六大报告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我党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理性、成熟的认识。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实践这种理论。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剥除和平的最后结果,就是容忍邪恶,无视暴虐。当然,这种所谓的“和平”有自己的原则和尊严,它不意味着无条件的退让。余秋雨说:“友情是可贵的,但以不做坏事为前提。”使“和”有正确的立足点,也是我们不可忽视且必须重视的一点。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容,养育着自然,化育着人类,旷远而持久,神圣而宝贵。愿“和”与自然万物同在,与社会发展共生!

论“和”作文 论合婚属相文案:

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题记
古时候修道的人,以恬静涵养智慧。智慧生成而不外用,称为以智慧涵养恬静。智慧与恬静相互涵养,而和顺便在心性中养成,德就是和;道,就是理。德与一切相容,就是仁道与一切和顺,就是义;义明而与物亲,就是忠;内心朴实而归于情,就是乐;行为忠信而和乎自然,就是礼。礼乐遍行,则天下大乱。他人的德性本来是纯正的,而却要他人接受自己的德性,德性是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强行施加就会使人失去自然的天性。
上古之时,于混沌蒙昧中,相处一世都很淡漠。在当时,阴阳和顺而宁静,鬼神互不相扰,四季和乎时令,万物不受伤害,各种生物不夭折,人们虽然拥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却无可用处,这就叫完美纯一。当时,人人无为而合乎自然。
等到道德衰败,到燧人氏和伏羲氏开始治理天下时,民心虽然顺从,但已无法归完美纯一的境界。道德又衰败,到神农和黄帝开始治理天下时,天下虽然安定,但民心已不顺从。道德继续败坏,到了陶唐氏和有虞氏开开始治理天下时,大兴教化之风,扰乱破坏了淳朴的民风,背道而行,危害道德,然后舍弃天性而顺从心机,彼此以私心相互窥测,天下不能安定,于是便附加粉饰,夸阔比富,粉饰毁坏淳朴的本质,比富淹没天然本性,于是民心开始惑乱,无法返归恬淡的性情而恢复本初。
由此看来,世事败坏道,道败坏世事世事与道相互败坏,有道的人怎么复兴世事,世事又怎么复兴道呢?道无法复兴世事,世事无法复兴道,即使圣人不在山林中,他的德行也要隐匿了。
隐匿,却不是自己隐匿。古代所谓的隐士,并不是隐伏身体不见人,并不是闭口不言,也不是藏其智慧而不显露,而是与世运大相背离,不用心智来困扰心性,独立自处而返归自然的本性,自己又何需有所作为。道本来就不是小行,德本来就不是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所以说,匡正自己就可以了。保全内心纯朴的心性就叫得志。
古代所谓得志者,并非指高官厚禄,而是指无以复加的快乐。现在所说的得志者,指的是高官厚禄。高官厚禄在身,并不是性命所固有的,而是同外物偶然而来,寄托一时而已。寄托的东西来时不可抵御,去时不可挽留,所以不要为高官厚禄而恣纵心志,亦不可为贫穷而趋炎附势,两者同样快乐,无须忧愁。所以不要为了追求外物而葬送了自己,受世俗影响而丧失了本性,此为倒置之民。
欲求得超然物外之道,需缮得无求之性,此为大道所成之根基,万物生源之始成。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论“和”》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论“和”》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和”》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