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一作文 > 正文

东北二人转作文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文案

2019-03-14 初一作文 类别:其他 9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东北二人转作文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东北二人转作文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文案

东北二人转作文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文案:

在祖国的北方——东北。流传着一种三百多年独特的地方剧种叫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与众不同,通常为两个演员——一男一女,手拿着扇子、手绢,身穿着鲜艳的服装,边走边唱边舞,旁边还有几个艺人,敲锣打鼓、又吹又拉地演奏二人转独有的曲调。以此形式来表现一段故事,代表作品有《小拜年》、《骂鸭》、《回杯记》、《夫妻串门》等等。
东北二人转以“唱腔高亢而粗旷、唱词恢谐而风趣”为其特点,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秧歌”“双玩艺”或称“蹦蹦”
东北二人转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伪满洲国时期,当时《泰东日报》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儿介绍了这种东北民俗文化,但是它没有具体的名字,文章称“……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日‘莲花落’每日穿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实际上并不是东北独创而成的产物,而是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融合的成果。东北二人转结合了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的特点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三百多年历史,艺人师承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流派,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派取长补缺,互相融洽,使其变得别有一番风味,至此形成今天的二人转。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说事儿》中,赵本山扮演的黑土和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在小品最后秀出了一段二人转,这充分说明了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在东北,无论你是身处公园、广场、街道还是立交桥、歌剧院,无处没有东北二人转的身影。那俗、色、酸的曲艺特点,那富有民间文化色彩的节奏,都会使人受到欢乐和愈乐。东北二人转已成为了东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东北二人转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旧时代的作品,经过后人的推敲、修改、完善,变得更加纯朴有趣。
愿“东北二人转”这颗中华文化的璀璨之珠,可以被人们继续发扬光大。

东北二人转作文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文案:

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问我家乡有什么民俗,东北二人转就是一绝。
二人转是东北传统风俗,以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为表演演员,以板胡、锣鼓为伴奏工具,以简练的台词,粗犷的唱腔为特色,以唱、说、做、舞为表演手法,以手绢、扇子为道具。该表演形式简单,几十个观众和两名演员组成的一个露天小剧场,但却深为人民所喜爱,东北人们喜爱听二人转甚至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程度。连周总理当初路过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都赞叹道:“二人转不愧为中华文艺瑰宝之一,应该好好发扬”。
二人转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又累又无聊,有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农田种菜的事件及村子里发生的喜剧性质的事改为唱词,给人们表演出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二人转。
二人转以它那独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词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而且二人转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在正戏表演之前多加一个“小帽”。俗话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唱戏的白搭,看戏的外落。”现在,小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二人转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双回门》《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人们喜欢它,也在发展它。很多地方办起了二人转培训学校,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广泛流传。而因二人转一炮走红的转星也不少数,除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还有小沈阳,孙小宝等。他们在春晚的亮相,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期待。
二人转就是我们的民俗,也同样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我衷心地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

东北二人转作文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文案: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孩子,在我的家乡——东北,有一个特别的剧种,它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我们东北人的心中十分重要,它就是——二人转。
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的特色,比如说,河南的豫剧,山东的梆子,上海的越剧,北京的京剧。在我的家乡东北也有别具特色的剧——二人转。二人转是一种民间艺术,到今天200多年历史,它已成为了传统的剧目。它对地点、人物没有一定的要求,在田间,在地头,只要有一块空地,两个人就可以表演。二人转是一朵土香土色的艺术之花,是我家乡东北的地方特色,深受我们东北人的喜爱。他又被人们称为——“小秧歌”“蹦蹦戏”。是由东北秧歌演变而来的。
二人转是我们老一辈的爷爷奶奶的生活,他们没事就喜欢唱二人转,听一听,这也几乎成了他们的习惯。有事,谁家有什么喜事,或逢年过节什么的都会请来演员来给唱上几段,这似乎在我们的眼中已成了必然。谁家都会有几张二人转的唱片,他们不仅是单单的喜欢听而是爱听,这种喜爱之情是什么都无法比较的。
人们把二人转比作天真、可爱、活泼、野性的小姑娘,可不知,他还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
有一些二人转演员们为逗乐观众们会说一些不文明的话,这虽然让大家开心了,但在另一方面又刺痛了人们的心。这也就是为什么二人转只能在基层表演,而却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原因。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我们的祖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艺术会变成这样呢?我们就不能让它成为绿色二人转吗?这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让着慢慢“变了味”的二人转,重新变成它原来的样子,不能让我们祖人的心血流干,我们应该延续着真正的二人转,让我们东北的民间艺术得到流传!我相信,这朵艺术之花会一直生生不息,永不凋零!
难怪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喜爱二人转!让我们把它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东北二人转作文 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文案:

奶奶有三个儿子,父亲最小,也是最“没出息”的。大伯在东北打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二伯是“包工头”,年年收入也不少。只有父亲还在外地做着普通的木匠活儿,一年就挣那么点钱。农村人爱以挣钱的多少评论别人,所以父亲很被人瞧不起。
大伯、二伯家年年去狼山拜佛,回来后总有一大堆照片,惹得别人眼红。童年时的我爱看稀奇,可自家穷,没有,所以经常去伯伯家,而伯伯家的人却在母亲不在我身边时,笑话我,说我穿得脏啦,瘦成皮包骨啦,拍不起照片啦等等。有时还把我画成大花脸,让母亲洗上老半天。刚开始只道是闹着玩儿,后来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有骨气,她咽了半天泪水,最终没有流下一滴。
从此,母亲不让我去伯伯家玩,但什么原因,我说不清,我稚嫩的脑子还无法理清这团乱线。
然而,童稚的我总是按捺不住好奇心,又偷偷去伯伯家。母亲无可奈何,望着一贫如洗的家和儿子瘦瘦的黄黄的脸,流下了辛酸的泪。她最终忍痛割爱般却又十分坚定地说明年无论多穷多苦也要去一回狼山,拍一张照片。我望着母亲,想哭,却不知为什么……
春节很快过去了。母亲小心翼翼地拿着喝了半年“糁儿粥”省下来的钱,带着我登上了去狼山的车。
我兴奋不已,在一个从未见过大山的农家孩子眼里,狼山是那么气派。我蹦跳着拉着年轻却饱经沧桑的母亲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山顶烟雾缭绕,古刹的飞檐屋宇掩映于浓阴翠绿之中。游人很多,大都虔诚地跪在罗汉金刚前祈福,然后拍照留念。母亲拉着我一一跪拜了十八罗汉、四大金刚、观音娘娘等众多菩萨。母亲很虔诚,口里念念有词。我发现,此时母亲紧锁的眉头是那样舒展。拜完佛,母亲急切地想完成心愿,找到一个照相的,谈妥价钱,便把我放在花坛边上,站在我身旁,扶着我,笑着,留下了永恒的一瞬。
当然,父亲现在“有出息”了,乘着改革的春风,开了木器加工厂,家里生活水平也不比伯伯差了。再次翻出那张照片时,我会问自己,母亲那笑脸的后面是什么?是苦,是涩,是酸,还是别的……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东北二人转》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东北二人转》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东北二人转》,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东北二人转》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