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一作文 > 正文

复习小记作文 文案

2019-03-08 初一作文 类别:日记 9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复习小记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复习小记作文  文案

复习小记作文 文案:

日子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一天,复习似乎还没有什么起色。高数的一章总习题还没有做完。而我又没有抓紧时间复习其他课程,这样看来我应该是十分慌乱的。平时爱追剧的室长,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复习,而我却总是内心浮躁,无所事事。
说不着急,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着急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让心情更加糟糕,更加不能静下心来复习,便一无是处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复习方法,有自己的复习计划,如果一味的跟随别人的脚步,不仅会打乱自己的计划,而且会揠苗助长,一无所获。有时觉得人生就像是过河,当我们还是年幼无知的孩童时,我们便飘荡在生命的河面上,那时的我们懵懂稚嫩,只是在河面上漫无目的的漂游。
后来,在字典里认识了彼岸这个词,便像是一道强光直击心脏。有着灵魂的共勉,却讲不清道不明这种奇妙的感觉,再后来在师长的引导下,制定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目标,你才终于理解了彼岸的真正含义。你的彼岸也在河的那端朦胧闪烁,于是你便不在茫然的游荡,生命的小船终于找到了方向。
周末复习计划
在这酷热的夏天,期末考试就要来临了。同学们都在奋力冲刺,想拿个好成绩,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暑假……
NO·1同学互比
因为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所以老师隔几天就要测验考试。为了考出优异的成绩,同学们都在龙争虎斗,抢着拿第一。这不,这次语文听写,有些同学错了好多,便在第一时间向错得少的同学请教,唯恐自己名落孙山,被好学生甩掉。
NO·2老师提劲
光咱们同学奋力可不中,这老师也得提提劲儿。只说不行,咱还得做。于是,悲剧开始了——语文老师话没说完数学老师又来了,数学老师前脚没出门英语老师又来了。这还不算,有次放学,回家的作业就是六张卷子!不过,这也不能怪老师,谁让没几天就要考试呢。看来同学们只能忍一忍,盼望着快点儿到考试那天。
NO·3期末考前大冲刺
马上要考试了,同学们都在家默默地复习。你看有的同学在复习课本上的难点,有的报了复习班,有的甚至自己买卷子做。这说明大家都很用功。我呢,当然也不能跑到别人的后头,我也要加把劲儿,努努力。我挑灯夜战,发愤苦读,终于迎来了考试的那天。你想知道是什么让我这么有信心吗?是不服输的心理。有句话说的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要在期末考前再冲刺一回,与同学们一起争第一!

复习小记作文 文案:

时光飞溅,处以第二学期的月考刚过了没多久,期中考也紧随其后的来了,这意味着我步入初中,已经快一年之久了,也就再过十周,就升值初二了为了在这次的期中考试中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个周末我要在家好好的复习,为了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而奋斗着。
周五:周五晚上,主要的任务自然是写作业了,我写作业的顺序是:语文,数学,
。犹豫和杨尚志放学时说的太晚了,导致我7:30才开始写作业,而且还没有吃饭,吃了饭就8:10了。我写呀写,写了一个小时,才写完了三分之一的作业,一直到九点多,我才放下手中的笔,就去玩了。
周六早上:由于昨天晚上只写了三分之一的作业,所以今天的主要的任务还是将三科作业做完,我从早上九点一直写到十一点多,才终于写完了作业{除去
,听力,听写和明天的每日简评}吃完了饭,我还要继续复习。
周六下午:吃过了饭,我先看了一会电视,然后就去复习了,由于换了一个预习本,有许多的知识点还没来得及整理下来,我便先把预习本的内容先补全了,在写别的,就这一项,就用了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原计划是等妈妈回来后,让我帮我听写语文的词语和
课本u4单词,可是,她今天下午不知道是不是很忙,就没回来,补全了数学的预习本,我就把周六的每日简评写完了,这是,已是下午3:57了,我又复习了其他的,一直到四点半才休息的。
周日:上午去学
。下午:今天下午,还有一些须由我来复习,今天下午的主要的任务是复习课本,练习u1——u5的单词,然后是写完了每日简拼,最后写完
。通过这几天的复习,知识点上也重新回顾了,我希望我这些天的努力不会白白的浪费,而是取得一个令我比较满意的好成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上完了晚自习后,回家仍要复习,至少半个小时,我一定会取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绩的。

复习小记作文 文案:

树叶落了,草木枯萎,寒意阵阵,期末测试也慢慢靠近我们,所以我们要制订一个可行的复习计划,温故而知新。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增加阅读量,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其次,各年级、各学科都要进入到复习阶段。复习是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复习不但是机械的重复,更应包含着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平常学习好一些的同学应该利用复习之机,在知识的迁移,在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自己在学习上更进新层次,进入更高的学习境界。学习一般的同学更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在这样的基础上找出自我观点。让我们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接着,完整地看一遍教材。理清知识的要点,构建知识网络。我们平时学习的时候,大脑是接受相单一的知识,一学期下来,许多同学会感到大脑里有很多东西,很多很乱。所以,学期结束前我们应该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理清教材的思路完整地把教材看一遍。这样我们能在头脑中建起一个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的提取!同学们,让我们在期末测试到来之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在新年到来前夕,向父母汇报一个好成绩!不过,一定要记住:不打无准备之战。

复习小记作文 文案:

丁丁手记(之四)复习的烦恼
每个学期期末都要复习,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都让位了,整天就上语文、数学、英语,真烦人。语文复习尤其烦,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复习卷,看拼音写词语(整整一大张,足足有200个词语);生字组词(几乎全册的生字都要组词);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词语造句;给词语排顺序;阅读短文,写出段义;给短文加标点;每天抄写课文;抄写已经做过的练习册的题。上课时做题,回家后做题。
一个学期的语文学的就是这一堆烦琐的词语、句子排列的各种各样的试题,我搞不懂,是不是会做这些题,语文就好,做错了,就没学好。我从上二年级开始就给学过的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现在五年级了,还在给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有些词语是很难找的,比如“摆弄”的反义词,“清清楚楚”的近义词等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给词语找近、反义词,难道读文章的时候看到“感激”要想到“感谢”,但如果你把句子中的词语换成近义词,常常会感觉用词不当。写文章的时候要想到一个词的反义?我不知道,老师只是让我们找出来,好像学语文就要这样,有没有用并不重要。
语文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了很多时间,就是为了这些词语、句子、段义加起来就是语文?语文也太没意思了,难怪好多同学不喜欢。
孩子的眼睛里,语文、语文课并不可爱、可亲、可近;人文性如此强的学科变的如此枯燥、乏味,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当然,一个孩子的感受不足以说明问题,笔者曾在一所小学作了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四、五年级各选一个班,随机各抽取10人,其中不喜欢语文的13人占65%,原因有“没意思”、“老抄词语、课文,很烦”、“教材老套,不感兴趣”、“不喜欢语文老师”、“不想写作文,没东西可写”……;3人不太喜欢,除上述原因外,还有“觉得学了没用”;4人较喜欢,原因有“喜欢语文老师”、“有的课文很有意思,比如《雪猴》”、“读课文可以增长知识”、“喜欢回答问题时,被老师表扬”……。应该说抽样的结果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语文学科不太吸引人在意料之中,但不喜欢语文人数之众出乎意料;语文学科的教材、教学需改进的地方很多在意料之中,但孩子们不喜欢语文的原因,语文之外的因素之多出乎意料。总而言之,孩子们眼中的语文缺乏生机、灵性、激情,学生缺少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缺少自己品味、判断、智力增进带来的快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常面带难色地“吞咽”未加“咀嚼”的知识。通过孩子的眼睛,我们体会孩子的渴求:
让小鸟自在飞翔、小狮子自由玩耍
阅读以阅读的目的和形式不同,分为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等。小学生的阅读主要以积累与理解为主。不论成人与孩子在阅读时,都会感受阅读过程带来的愉悦和乐趣,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人们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象,唤起活生生的形象,文章内在的完整、灵动,其间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会给阅读者美好的感受。
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常以讲读的形式肢解原文,以帮助学生理解为借口,设置了许多琐碎的教学环节,有人戏称为“一本教材一支笔,先分段落后释义,中心思想字、词、句,学生不辨东和西”。在丁丁手记中我们也看到丁丁的烦恼,本来非常可爱的石狮子,在老师一次次简单、重复的讲解与作业要求下,变的面目可憎,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没有帮助孩子进一步体会、领略课文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反而损害了文章内在的灵动和学生在阅读时的个人体验。一篇完整的美文,在老师的讲解下,演变成许多问题、一些生词、语句、段落篇章,孩子们每人手上都有一本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在这本练习册里,一篇课文就是从词语到句子、分段训练的习题,孩子们学完一课、一个单元都要做一些这样的题来检验学习效果。似乎课文的作用就是为了抽象出这些习题(呜呼,本末倒置)。孩子们学习的语文更多的是失去丰富情感、内涵,失却语言凭借的抽象知识。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前几年过分强调语言文字训练的观点是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根本原因,我想也是学生对语文课厌倦的根本原因。
我曾带一盘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太阳》一课的录像带回家(《太阳》是四年级下学期第八册的一篇科学小论文),当时正在上二年级的儿子看得津津有味,一口气看完了两节录像课,之后还要求我把《太阳》一文找出来给他看。问他,“你为什么喜欢?”他说:“真有意思,他们上课真自由。”甚至嫉妒地说:“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老师?”孩子们之所以喜欢支玉恒老师的课,有一点很重要,支老师的课堂给孩子愉悦感:获得老师尊重的愉悦;积极思维之后获得知识的愉悦;有所感悟和思考之后获得思想启迪的愉悦。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获得如沐春风的审美乐趣。儿子上四年级的时候,特别期待上《太阳》一课,等到上完了,却大失所望,“真没意思”是他全部的感受,而《太阳》也再不是他喜爱的课文。“语文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可老师的手里却拿着解剖刀”。
一位语言教育家说:“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
望着孩子的眼睛,纯真而无暇,让语文滋养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让他们做一个热爱人类文明的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让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学习和阅读中提高,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人生最初的成功体验。
我可以选择吗
选择权是人的基本人权之一,对此可能很少有异议。但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方式有选择权吗?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该说,从新大纲到课程标准,都以“标准”的形式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的确立,就意味着学生有选择权。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被“文本”地承认,即学校和教师抽象地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无条件完成,教师有对学生和学习效果最终评价的权利。这种理论上的肯定与实践中的否定的,令施教者和受教者茫然不知所措。丁丁手记中提到对简单抄写的作业的反感、对写应景作文的无奈、对复习时的烦琐习题的厌恶,孩子只能被动地应付老师的要求,在这种应付之下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孩子应该享有选择权,特别是学习方式的选择权。比如,他们有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的权利;有对教材和生活现象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有对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运用的权利(从而也获得对教师简单的数量累加的作业抵制的权利);他们可以对学习材料、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做出选择。由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还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发育完全,选择权的赋予方式、选择的范围还是需要引导的,但引导不等于代替。
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和能力,感受知识形成过程、习得方法,而且潜移默化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孩子对于学习选择权的渴求,也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渴求。
信任孩子,让他们在受尊重的氛围中学习、生活,让他们享有自己的权利。
痛痛快快玩耍,快快乐乐学习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可以在大量的实践中习得语言,迁移默化中掌握母语的规律。但是语文的实践活动应该是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潜移默化的渗透,而不是生硬地把具体的生活与学生的学习扯在一起,这种做法,首先损害了孩子生活和玩耍的乐趣,带着某种目的、功利性地进行生活。
丁丁手记中提到:“想起作文,所有的玩儿的都被罩在作文的小筐里,不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应该说教师非常注意利用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春游”之前,布置一篇“记春游活动”的作文;“踢球”之前布置一篇“记一次球赛”;开运动会则要写运动会的作文。生活变成了学习场景的演练场,孩子们似乎需要练就一颗功利的心,一双警惕的眼观察生活,从而也成了生活的旁观者。试想一下,一个失去生活乐趣的人,会有美好的情感、审美的乐趣、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吗?教育之于孩子,是启迪其智慧、焕发其能力、发展其精神,最重要的是令其感受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我们进行的抱有某种目的的生活实践正好适得其反。
并不是说教师不能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把学生对生活的无意注意引导成为有意注意,而是要讲求一个“度”的问题,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方式、适当的次数。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做过有益的尝试,于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准备带学生去参观一个果园,参观之前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学生们非常高兴,不过,于老师也告诉学生,“果园管理人员非常担心,担心你们不服从纪律,在果园里乱跑乱闹,损坏了他们的果子。”学生一听就急了,纷纷表示他们一定会听话的,于老师说:“我当然知道你们都是遵守纪律的好孩子,但是果园的人不知道啊。”孩子们七嘴八舌想办法,突然有一个孩子想到一个好点子:写保证书,告诉果园的管理人员他们一定会保护好果园里的花草树木,于老师想了想说:“那我就拿你们的保证书试试,也许写的诚恳的同学会被邀请。”第二天孩子们送来了自己精心写的保证书,有的还是和家长一起写的。
参观果园的日子终于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果园,果园的管理者摆出了各种品种的苹果供大家参观、品尝,一一详细介绍了各个品种的特点,并允许孩子们一个品种可以带一个回家。介绍者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说,“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品种的苹果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一句话提醒了孩子们,他们赶紧把品种介绍一一抄下来。高高兴兴玩儿完了,孩子们把苹果带回家,他们会怎样兴奋地讲给父母听呢!
过了两天,孩子们的兴奋劲正渐渐散去。他们收到一份来自果园的信,信中写到“你们参观果园以后,对我们果园的印象怎样?你的父母最喜欢什么品种的苹果,为什么?你觉得我们果园还需要在什么地方改进?请你告诉我们。”于老师把这封信读给孩子们听,孩子们都觉得应该写回信,于是他们认真写了回信,并亲自写信封、贴邮票寄出去。
有一天上课时,于老师表情严肃地对孩子们说:“今天校长批评了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带你们去果园,别的班的同学听见了,也要去,让校长很难办,以后,这样的活动肯定会被限制。”孩子们一听就急了,有的要去替老师说情,有的埋怨别的班的同学。于老师说:“其实,我有个办法,可以让别的班的同学不用去果园就可以参观。”学生马上问办法,于老师说:“我们把带回来的苹果办一个展览会。”于是孩子们马上分工,有的写海报,有的写苹果的品种介绍说明书,有的忙着布置会场。星期五的活动课,他们正式对全校展出,孩子们轮流当解说员介绍各种苹果的特点。展览过后孩子们余兴未了,又纷纷写了这次展览的活动情况,自己的感受。
在这样一次参观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了多次小练笔,从保证书、说明书、信件、展览海报、活动心得,这些活动没有一次是老师事先布置的,孩子们做起来非常自然、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没有任何勉强的成分。在期间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获得能力,更获得情感的满足。这样的生活实践就把握好了“度”,恰倒好处,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多些问号又何妨?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眼睛里写满了问号,呀呀学语时最常说的话是:“这是什么”、“为什么”,一个问题引出无数问题,直到被问的人招架不住。从“?”中我们观察世界、感受世界、思考世界;并不断丰富、充实、深化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和理解。
学校在未上学的孩子的眼里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是无数的问号得以解决的地方,是可以让想象飞得更远的地方。他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崇拜的目光注视着老师,他们对老师怀着最深切、无私的信任。但是很快学校成了令他们厌倦的地方,不得不去的地方:板着面孔缺乏温情的老师、个人意愿不受尊重的环境、单调乏味的学习内容。
“丁丁手记”《两篇周记的命运》中提到老师不由分说就让他重写周记,孩子的疑问无可厚非,他眼睛里的问号,正是他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是他成长的记录,为什么老师不能宽容他对问题认识的某些偏差,肯定他的思考,引发他对现实与人生进一步观察的兴趣。教师不负责任的简单、粗暴的评价,使孩子感到学习的环境不安全,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尽量隐藏自己的观点迎合老师的喜好。“?”在他的眼里不再闪烁智慧的光芒,而是可能的惩罚。
我们的老师在不自觉中扮演了好奇“杀手”的角色,课堂上的问题是老师带来的,孩子只需寻找答案。一个出格的提问会引来不屑一顾的眼神,一个离奇的想法会引来批评。比比皆是的教学细节中,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民主意识,孩子慢慢失去了提问的兴趣与能力。
人类成长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个“?”连起一串串智慧的过程,如果没有问号,人类怎样进步?
语文是人类文明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文学地解读,孩子带着自己对世界的基本经验和对成人世界的向往来学习语文,由于个人的经验、感悟能力不同,他们会产生许多疑问,“问题”是孩子进步的标志,“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孩子们正是在一个个的疑问中成长,开始其创新的生命。
多些疑问又何妨,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答案,但每颗好奇心都需要保护,神奇的视野、美丽的幻想、探索的欲望是人类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悉心保护他们,予我们的孩子一个美好人生。


结语:《复习小记》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习小记》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复习小记》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