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一作文 > 正文

科学知识点总结作文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文案

2019-03-08 初一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科学知识点总结作文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科学知识点总结作文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文案

科学知识点总结作文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文案:

初一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及答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的学问.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2.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多观察,多思考,多实验,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做实验时,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要注意安全.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4.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鸡蛋便会下沉.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生鸡蛋会上浮,最后漂浮
5.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6.长度的主单位是米,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等,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7.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
8.量筒的使用方法: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
9.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在水中,两次读数的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10.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
11.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它的规定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
12.液体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眼睛应平视,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记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和估读值.
13.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符号kg表示,较大的单位有吨,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
1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决定.改变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位置和空间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
15.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常见的是托盘天平_.
16.托盘天平的使用:(1)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天平放水平.(2)调平衡,用平衡螺母调节.(3)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先放大砝码,再加小砝码,最后移游码_.(4)读数,将盘内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5)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17.在自然界,任何有规律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如日晷就是根据影子的移动的原理发明的,摆钟就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来工作的.(免做)
18.科学探究的步骤是(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事实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和评价.
第二章观察生物
1.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是否有生命。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它具有对刺激有反应,摄取营养,繁殖后代,能生长,适应和影响环境,遗传和变异等特征.
2.判断动、植物的主要依据:一是生物体能否运动,二是是否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3.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胚珠外有无子房包被.
4.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昆虫,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
5.植物界里,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后代.
6.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脊椎动物生活习性呼吸体表体温生殖、受精代表动物鱼类水中鳃鳞片不恒定卵生、水中体外、鲫鱼两栖类幼:水生成:水陆两栖幼:鳃成:肺和皮肤皮肤裸露不恒定卵生体外、水中青蛙爬行类陆地肺鳞片或甲不恒定卵生、体内陆上鳄鱼鸟类陆肺羽毛恒定卵生、体内陆上鸟哺乳类陆肺皮毛恒定胎生、体内狗
7.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眼和口器,胸部一般长有二对翅,三对足,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
8.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种子,无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只有茎,叶的植物是苔藓植物;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等器官)。
9.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
10.放大镜的主要构造是凸透镜,使用时应靠近被观察物体.放大镜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使用时操作步骤:A.取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放在体前略偏左.
B.上镜: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转换台上,取出目镜装在镜筒上.
C.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选取一个大小适宜的光圈,左眼观察目镜,用手转动反光镜,当观察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完成.
D.观察: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观察物对准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压住装片.眼看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和装片接近.眼看目镜,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
镜筒上升,观察到模糊的物像时停止.双手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为止.
E.移像:反向移动装片.
(2)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12.生物体的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整体
13.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14.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细胞核.
15.细胞的主要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保护作用的是细胞膜;具有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
1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间的不同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其中叶绿体是动、植物细胞间的主要区别.
17.组织:(1)定义: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2)动物体内的四大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其中分布最广的组织是结缔组织.
(3)植物体内的组织有: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和分生组织等.
(4)生物体生长的原因:是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细胞在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出现染色体,而产生不同组织的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18.细菌和真菌:统称微生物.
细菌:属_单细胞生物,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
真菌:酵母菌的结构.食用菌由地下的菌体和地上孢体组成.食用菌食用部分是地上菌丝形成的孢体.(免做)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1.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km左右,仅差0.33%。
2.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经纬网将地球分为若干个部分,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西经20°和东经160°将地球对分成东西两半球。
3、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地图三要素是图例、方向和比例尺。
4.太阳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气体球体,他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09倍多,表面温度约为6000℃,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5.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
6.星座是为便于认识恒星,把全天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星座。较著名的区域有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一年四季可见的星座有小熊座。
7.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有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轨道绕太阳公转而构成。日地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8.银河系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亿多个,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9.月相(1)月球和地球一样不能发光,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则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形成的原理:A.是月球不能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B.是由于日,地,月有规律地相对运动造成三者相对位置有规律的变化,使地球上看到月球的形态也有规律地变化.
(3)当月相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是成直角;当看到新月,满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在在一条直线上.
(4)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满月(望)和月食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十六,而初七,初八出现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出现下弦月.
(5)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10.日食和月食
(1)地球上某地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种现象称为日食.
(2)日全食:月球挡住了太阳表面全部时,就发生了日全食.日偏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表面一侧时,就发生了日偏食.日环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表面中间部分就发生了日环食.
(3)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原因是: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的公转运动.
(4)月球发生月食时并非全黑,而呈暗弱的古铜色,这是由于地球的反射光造成的.
(5)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又位于日、地的一侧,当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逐渐遮掩,就发生了月食现象.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1、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像硫代硫酸钠、明矾、金属、石膏、水晶等。另一类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像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之一,不同晶体熔点不同,冰熔点是0℃。硫代硫酸钠的的熔点是48℃。金属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是最高的。非晶体没有熔点。
3。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一切液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界放热。
4.液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它们都会吸收热.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蒸发的应用是可以作致冷剂用于降低温度.沸腾是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的,并且温度保持不变.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5.气体液化是液体汽化的逆过程,也叫凝结.会放出热.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实际中我们看到的”白气”等现象都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6.升华和凝华是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状态转变.升华会吸热.
7.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又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8.一定条件下,物质在液体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其溶解能力强弱不同,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由物质的本身性质决定的,还会随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9.物质的酸碱性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酸碱性的强弱也不同.用紫色石蕊试液以测定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用PH试纸可以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PH值的范围是0—14,PH值越低,物质的酸性越强;PH值越高,物质的碱性越强.
测定的方法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最接近的颜色来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10.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别的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

科学知识点总结作文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文案:

科学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跟无限缩小.在无限放大跟缩小的过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论.得出价值.做出贡献.看看你现在的生活.看看航母.看看互联网等等........这些...........科学的意义平凡于人类的生活当中。
科学——是第一生产动力
渐渐地,渐渐地,时代进步了,步入了一个科学的生产时代,科学——便成了第一生产动力。有了科学的技术,便有了成本的节约;有了科学的技术,便有了领先的产品;有了科学的技术,便有了丰富的利润;有了科学的技术,便有了环境的节约。。。。。。
科学精神
所谓的科学精神,我想,也就是公正、有证实、会怀疑、善争辩吧。也许还不是很完善,但是,但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科学,它带领着我们,让我们学会了有主见,让我们学会了不抹杀自己心中的疑惑,勇敢提出问题。当然,在这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艰难险阻,这时,我们要挺身而上,才能让社会进步。如哥白尼、牛顿等著名科学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形,甚至,有些科学家为了跟新人们的思想,而被迫受死。然而,反之,有些人们因为利益的诱惑,而盗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赢来的虽然是高额的利润,但是会丢失自己的人格与自己的尊严,且总有一天会受到惩罚。我们应该蔑视这种行为,并且坚决杜绝这种现象地发生,在生活中,依赖自己,勇于创新!
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
识,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科学也有以下3大特征:
1.客观性:科学研究和论述必须是遵从客观实际的;
2.验证性:科学研究的结论必须是可验证的;
3.系统性: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必须是系统的、完整的。
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的来源
1、感性认识:源于实践;
2、理性认识:源于实践中对于感性认识的升华;
3、非感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实践中始终存在的思维的混沌认识;
4、用实践的观点、立场、方法、方式,去认识世界和宇宙,使人类的思想结晶和技术手段逐渐的走向科学,并且,建立起科学的发展史。
5、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浓缩。
爱科学,用科学
科学——正的是帮助了我们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应该去喜欢它,应该去好好学习它,将来,由浅到深,往深层次发展,为祖国、为人民,乃至为全世界做出奉献,做出伟大贡献!

科学知识点总结作文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文案:

科学是什么 ? 科学是人类探求真理的假想与猜测, 是一系列能够自圆其说的假说, 有的被推翻,有的被改写,有的被延伸, 他永远都会与真理有那么点距离, 他不会是完全正确的,也不会是永远正确的, 但他永远会是人类在那个时代最接近真理的智慧结晶, 正如王小波所说:科学是那种你知道了,就会同意的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科学。

科学知识点总结作文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文案: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学习科学有六个步骤:第一步是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建立猜测和假设,第三步是制定计划,第四步是获取事实与证据,第五步是检验与评价,第六步是合作与交流。科学的确很奇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要经过许多步骤才能知道它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作用。 除夕,我去爷爷家吃晚饭。
不知道是否因为改革开放,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了,晚饭刚开动,鞭炮便霹雳啪啦地响个不停。晚饭结束后,鞭炮声更响了,一时间所有的声音都淹没在鞭炮声中。或许是我耳朵比较敏感吧,爷爷的邻居家在放鞭炮,我连忙逃得远远的,跑到一个池塘边。
天空中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而且姿态也各不相同!不过这一点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过烟花的制作及对它的颜色是如何设计的,如果在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在火药中掺入不同的化学物质,烟花的颜色就会不同了,如果把火药以不同的状态升空爆炸网 ,那烟花的形态也会不同。就比如那种像天女散花一般的烟花,它在升空前的状态就是呈粉状的。但是当我低头去看它们在水中的倒影时,发现每当天空中炸开一朵烟花时,水面就会剧烈地“抖”动一下。
这是为什么呢? 我跑去问爸爸,爸爸说:“这很简单嘛,鞭炮爆炸后会产生气浪。水面会‘抖’,就因为气浪呗!而且,你又不是没看过反恐的电视,那些炸弹爆炸后,离得近的人们不都会受到影响吗?”“是吗?”我有一些疑惑。 回到家我忙上网询问他人有关这类的问题。
有一位好心人告诉我:“因为共振,所以鞭炮爆炸后水面会‘抖’一下。”什么是共振呢?我又去查阅了有关资料:共振是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共振的定义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
共振在声学中亦称“共鸣”,它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在电学中,振荡电路的共振现象称为“谐振”。它的威力十分巨大,可以使一座巍然耸立的大楼甚至是一座巨无霸似的大桥震垮,是这样没错吗?我既相信又怀疑,相信的是这样的理论比起爸爸的说法来更有说服力,但怀疑的又是鞭炮又是如何震动水的呢?通过空气震动的?还是通过其他的?为什么我大叫都不会引起水面“抖”动呢?因为自己并没有动手实验,所以无从得知这现象的产生的真正原因。虽然心里就的还有好多疑问没有解决,但还是匆匆忙忙地下了结论:水面会“抖”动,是因为鞭炮爆炸震动了空气,又由于共振的原理,才会引起水面“抖”动。
总之,我认为我的心得是十分“粗糙”的,既没有通过动手实验,只是空口说话,只依靠一些理论下了结论。虽然如此,但是我了解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