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馓子-作文 馓子是哪里的特产文案

2019-03-11 小升初作文 类别:其他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馓子-作文 馓子是哪里的特产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馓子-作文  馓子是哪里的特产文案

馓子-作文 馓子是哪里的特产文案:

馓子,又叫麻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的家乡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北部一带的农村里,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炸馓子。
炸馓子可是一个技术活。第一步当然是和面,盐巴和小麦面粉需按照适当的比例调和均匀,然后放入瓷盆里醒上一段时间。
第二步是盘条。盘条就是把醒好的面团揉搓成细软的长条,再一圈圈放入面盆之中。这项工作需要几个人密切配合方可完成,为了提高盘条的速度,参与盘条的人依次排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像现代化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一样。第一个人从面盆里捞出事先已经醒好的面团,简单搓几下,传给下一个伙伴,再搓几下,依次往下传。经过几个人不停地揉搓,大块的面团就变成了细软的条状物了,再经由另外一个人的手,盘绕在面盆里。他们的动作轻快又娴熟,像是音乐家在演奏自己最拿手的乐器一般,可以听到揉搓面条时发出的“沙沙沙”的响声。快乐祥和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屋子,他们的心情亦随着灵巧的双手舞动着,水流般缓缓地流淌着。盘完条,堂屋里架起简易锅灶,倒上油,点燃柴火,待油温慢慢地升上来。
我家炸馓子的时候,第一把手常常是我的父亲。在农村,男人们平日是极少下灶的,洗洗刷刷的事儿,全由女士们承担。但是这时候男人们大多会参与到这项“重大家庭活动”中来。我父亲那双拿惯了劳动工具的大手,魔术师般地从大红盆里牵出一根面条,缠绕在左手上,打着环儿往外撑大开来,面条的伸缩性极强,能够伸缩好多倍。
我姐姐把柔软劲道的面圈挑起来,让其沁入热油之中。面圈里的水份遇见热油后迅速地“逃逸”。油锅里“滋滋滋”地冒出数不清的泡泡,姐姐让油中的面条散得尽可能长、尽可能开,然后再轻轻地拢在一起,凑成一个美观的形状。这个时候,时机的把握,力度的掌控都要恰到好处,过早过晚,过轻过重都炸不出好的馓子来,所以务必全神贯注,眼手协调,快捷迅速才好。
一把把蓬松有致的馓子在筐子里越摞越高,渐渐地盛满了整个筐子。炉膛里的火苗跳跃着,映红了烧火人的脸和大半个屋子。焦黄酥脆的馓子有着迷人的颜色和诱人的香味,这时候,大人们忙个手脚不停,只能偶尔品尝一下,小孩子们在得到大人的许可之后,则可以尽情地一饱口福。
这么费心劳力炸出来的馓子,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走亲访友的礼物。中国人自古崇尚礼仪,俗话说得好,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礼轻仁义重。大过年的,平时不见面的亲朋好友们一定要聚聚,叙叙过往的收获,谈谈来年的打算,共享收获的喜悦,共谋发展的蓝图,其乐融融,多好啊!新年见面,总不能空着手,是不?到了初二,篮子里两盒果品垫底,上面码馓子,馓子上盖起大花毛巾,肩挑手提十里八里地走亲戚。
时代在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物质极大的丰富了,馓子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是偶尔还可以看到,而馓子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如何能抹得去呢?

馓子-作文 馓子是哪里的特产文案:

一提到山东沂蒙你可能会想到煎饼卷大葱可是糁你听说过吗?糁。相信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种食物,大多数人也不认识这个字。的确糁在别的地区是找不到的,可以不折不扣的说这是沂蒙山区的特产名吃。
糁,以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为众人所喜爱。早上喝糁是临沂市民的传统习俗,不过现在的人一般也很少喝了。糁是明末沂州人发明的,几经演变成为了独具一格的沂蒙名吃。糁主要有牛肉糁,鸡肉糁,羊肉糁三种,喝糁时常配以油饼,油条。
糁的历史悠久,我国历史文献多有记载。春秋时代的名着《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故事一:“糁”的名字与乾隆皇帝有关。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现在的郯城码头镇时,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爷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啥(糁),这是啥(糁)。”因此,天子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现在的名字――糁。
故事二: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马庄镇马庄完小六年级:张文清

馓子-作文 馓子是哪里的特产文案:

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馓子-作文 馓子是哪里的特产文案:

叙事作文:做小吃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我起了一个大早,和姥姥一起做一种名叫“硌渣合子”的小吃。
我现在盆里放半盆绿豆面和一碗白面,一边不停地放水一边搅合,做成稀稀的浆糊。然后来到灶前放上大柴锅,往锅里撒一小勺油,等油热后我向里舀了两勺浆糊,姥姥用铲子沾了水轻轻抹成圆形。渐渐的饼变黄了,变硬了。过了片刻,一个松软香脆的豆饼就做好了。我们做了四十个这样的饼。然后在案板上用刀切成方形备用。接着我在一边用白面做成面糊,把面糊抹在做好的绿豆饼上,姥姥就把白菜、咸菜、肉、胡萝卜等做成馅,轻轻地摊在抹了白面糊的绿豆饼上,再在馅的上面扣上一张饼做成一个合子。我们把大饼切成菱形块,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硌渣合子”就做成了。
这个小吃不咸不腻再搭上自己的工艺,既省钱又好吃,我的心里别提有过高兴了,我又学会了一样本领。
巨人学校三年级刘兆宇
指导老师:樊华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馓子-》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馓子-》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馓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