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作文 新课标下的教学文案

2019-03-07 小升初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作文 新课标下的教学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作文  新课标下的教学文案

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作文 新课标下的教学文案: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写作是一种创造,就像蜜蜂酿蜜一样,把作者在生活中酿就的点点滴滴向读者倾吐,而作文教学的改革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创造,使学生情感活动的表达更充分,更丰富。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 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是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种全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是对传统的“被动写作”、“为别人(老师)写作的否定”,同时要求教师的作文教学改革应紧随时代步伐和新课改要求,积极地进行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创新 合作 批改 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几十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方面形成了一个传统:学生写,教师改,是天经地义的事。在新课标下,作文批改能不能创新?我觉得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方向,同也符合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写作”的新理念。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主要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等。当教师确立了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与开发课程”的新型教学观时,主动变革教学方式,探索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一、创新评改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修改。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却忽略了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态度冷淡,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
新的 语文课程标准 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提出“学会欣赏与修改――学生自我评改作文能力培养研究”,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学习,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作文批改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批阅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定稿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教师改,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尽管教师为批改作文整天手忙脚乱,但收效甚微。那么,作文教学怎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惟有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作文批改中运用全新的理念,形成学生自批互批,教师浏览批改,重点讲评的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一是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发现“闪光点”是依据成功教育理论。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就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
二是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三是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四是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五是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二、有效引导,形成新型学习方式
在“交往、互动、发展”的新的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策略,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是自主学习,养成习惯。
指导学生欣赏与修改作文,学生自己欣赏、修改、评价自己的习作,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课堂上,学生写完作文草稿后,像读课文一样认真读自己的劳动成果,小心地用修改符号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心修改习作,用波浪线划出自己认为的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中也有值得欣赏之处,当他们开始珍视自己的“作品”,并期望通过修改得到更高的评价,他们原本逐渐丧失的写作的自信心重新被一点一滴地拾掇回来、巩固起来。在自主修改、欣赏、评价自己的习作的同时,相应的其他的作文习惯也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起来: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多阅读多思考多练笔的习惯;自我反思的习惯等。
二是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在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与修改的作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学习方式。在作文评价改革所采取的互评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与提高的巨大作用显现出来。可以看到,每一次作文互评时,学生热情高涨。为了得到来自伙伴们的好的评价,有的同学还放弃了原来的草稿,重写草稿。打了下课铃,许多同学还伏在桌上,嘴里嘟嚷着:“我还没誊完呢!”“我们还在互评呢!”收上作业本来批改,教师不禁惊喜、感动、深思。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最困难的一个的作文里,都有一处用红笔精心勾画出波浪线的句子或词语。这是他们认为的自己或他人习作中的“好词佳句”。互写的评语内容不一,但都较为中肯,指出了他人和自己习作中的优点、进步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并都渴望得到成功体验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第一次实施互评后统计,实施互评后的作文篇幅都比第一篇长,字迹比第一篇工整。第一次实施互评后的习作中有1\/3的习作字数是前一篇(未互评的)的两倍,有2\/3的学生在互评(或自评中)写了“我进步了”“写得长些了”“字写得好些了”之类的话。
三是乐于探究,研究性学习。
在指导学生欣赏与修改习作的研究中,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这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效益提高,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并创新教学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能动性增强。实施小课题研究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逐步为学生所采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自评、互评作文及开展读书活动已蔚然成风。许多原本对写作惧怕和厌烦的学生已消除了不良的写作心理,取而代之的是对作文和语文学习较浓厚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的习作篇幅越来越长,有的甚至一次课堂作文就能写大半个本子,让老师都惊叹。近一年来,有很多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取得的成果固然令人欣慰,但探索无止境,我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如何完善作文评价体系,如何形成科学的教学策略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等。我将加倍努力研究!

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作文 新课标下的教学文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一、开放作文,活中求真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 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 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 国策 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 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开放作文,教师要立足课本,放眼社会,应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内容要向生活开放。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生活的天地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应多广阔。喜欢的游戏、做了写;平时的观察、记了写;生活的见闻,听了写;好看的书报、读了写;精彩的电影、看了写。让孩子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不要怕孩子写错了话。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 示侄孙伯安 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作文形式要开放,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开放的作文课。如高谈阔论演讲课,读书心得汇报课,生活见闻交流课,情境创设写生课,课本剧表演课,奇妙想法评价课,读读听听修改课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开放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求知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自主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不会有大话、空话和套话。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二、多元评价,立体交互
作文评价应多元化,展示、自评、他评与集体评,口头评与书面评,点评与总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1、诵读赏评。在学生写作、修改完毕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可以自己朗读,自己欣赏;可在小组内朗读,同伴欣赏;可在全班朗读,所有同学欣赏。让学生进行言语自我表现,在自我欣赏、同伴欣赏中肯定自我,完成评价。
2、张贴展评。在学生誊清作文后,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在班级的壁报栏张贴展出,让学生相互观赏,师生共同欣赏。
3、口头讲评。教师在批阅完学生作文后,对学生的作文情况进行集体讲评。讲评重在抓住并肯定每个学生习作中的特别之处,欣赏学生习作中的个性表现,肯定学生言语劳动成果的存在价值。
4、笔墨点评。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对习作中的独特之处直接用笔进行圈画评点,只要可圈可点,绝不放过。
5、符号评价。采用特定符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如用波浪线标出习作中精彩的语句,用圆圈标出精彩的词语等等。使用这些符号的意思要让学生知道。
6、图画评价。采用形象的图画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如在个性化的表达之处画一张笑脸,或者画一只竖起的大拇指、画一颗五角星等等。
7、语言评价。教师对学生习作用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习作中的细节进行点评,对全篇作文进行总评;欣赏学生习作中的语言,肯定学生作文的态度等等。
作文的评价还有很多灵活有效的方式,如将学生习作装订成“书”,在班级手抄报上发表学生习作等,只要有利于展示学生习作成果,展现其言语潜能即可。
三、享受作品,获得快乐
作文是艰苦的劳动,孩子的作文不是普通的作业,是付出了高度智慧、高难度劳动的成果,应得到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都应把写成的文章看成“作品”。从教师角度说,作品是了不起的,是值得读者欣赏和品味的,所以,教师要调整心态、降低身份,用欣赏的眼光、孩子的眼光,虔诚地阅读学生的作品,多挖亮点少挑刺,不仅要尊重作者的言说,还要努力理解作者的言说方式、言说目的。教师要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学生文章,并努力充当学生作品的知音,必要时,可以再降身份,充当学生作品的“粉丝”。从学生角度说,也要把自己的文章当“作品”,因为作品是要公开发表的,所以学生要敢于亮出自己的作文,让更多的读者阅读,甚至主动去争取读者阅读。我们鼓励学生经常拿着自己的文章找同学、老师阅读,树立读者越多、作品越成功的意识,并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自找读者阅读文章,广泛吸收大家意见的机会。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悦纳读者的意见,因为公开发表的作品,必须勇敢地接受各种评价。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把文章当“作品”,才能充分享受“作品”带来的快乐。

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作文 新课标下的教学文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精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尊重主体,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权
作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要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怎样用。作为教师,应提供各种条件,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如何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呢?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选择学习的方法等。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边读边想,把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然后喜欢朗读的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喜欢画画的也可以把这种美景画下来,喜欢唱歌的也可以编写歌曲把美景唱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唱……他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读得有声有色,画得栩栩如生……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有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乐于参与探究学习。
二、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神韵;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三、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地强化学生参与、探究、创新的意识。
四、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与兴趣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主动地探究、深入地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为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单一渠道为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质量。

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作文 新课标下的教学文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人教版新课标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一:有趣:多种形式导入激发写作兴趣。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 示侄孙伯安 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 活动式导入。根据小学生们生性活泼好动、经历旺盛的特点,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做一些小实验、小游戏,让学生们亲身经历,然后在知道学生有重点地去写,学生们就有话可写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 情境式导入。在上作文课之前,通过播放和习作有关的动画片或者相关录象等,引导学生看、听、想、说、议、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写起来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3) 故事式导入。小学生们都爱听故事,作文课前,老师先讲述一个故事,讲到精彩处故意卡住,让学生们猜想故事的结尾,孩子们想象力都很丰富,只要故事结构完整,合情合理,老师就予以肯定。最后再各自写作,这样的作文课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得法:注意观察、说话、思维、表达同步发展。
1、在观察中指导习作。
三年级的学生年纪小,阅历少,如果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在写作中学生们往往会陷入无话可写的境地。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选择学生很熟悉的事物,教给观察方法,指导观察顺序和重点,让学生敢于去写,乐于去写。例如学习描写一种小动物,课前可以先布置学生们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让学生对某种小动物有个直观的了解,对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有了个全面的了解。到了上习作课,老师通过让学生们看有关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来说话,让学生掌握状物类的习作可以按“名称—外形—习性(活动)—感情”懂得顺序写。这样,学生逐步养成了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并且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即使写得不具体,老师也要应该进行表扬和鼓励。
2、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写好作文不竭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指导:大胆想象“未来的世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中、低年段的学生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期。在上这一堂习作课前,我事先布置学生去网上看看 哈里波特 的电影,孩子们听到我布置给他们的作业是回去看电影,教室里欢声雀跃,学生们兴趣盎然。作文课还没开始,学生们就开始围着我唧唧喳喳地讨论起电影里奇特的情节来,他们向我阐述了想象力在电影中的神奇作用,这时我也顺势引导他们:奇思妙想在我们这次习作中也不可小觑,可以让他们笔下的事物也同样充满魔力。这次习作范围非常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允,孩子们通过看电影打开了思路,他们的生命体验得到了拓展,选择到了各自感兴趣和最想写的事物,各个都有话可说了,教室里的课堂气氛也异常地活跃。选定了要描写的事物后,我指导他们还要根据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展开想象,想一想这个事物具有什么新性能,能给人类带来哪些便利。学生想好后,小组交流探讨,然后写下来,写完后,再做修改。
三、实效: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挖掘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飞跃。学生们拥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才能很轻松地写好作文。在平时,我让学生养成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并定期检查。并且每周选学一首古诗,要求学生能背诵。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儿歌、儿童诗、古诗词、优美散文,要求他们熟读并背诵,并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此外,在班队课和活动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做到活学活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得了真实、记忆深刻的素材,写作起来也就更加生动了。
写作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论文:新课标下教学改革初探》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