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描写高山的古诗作文 描写高山的古诗词文案

2019-03-07 小升初作文 类别:素材 1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描写高山的古诗作文 描写高山的古诗词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描写高山的古诗作文  描写高山的古诗词文案

描写高山的古诗作文 描写高山的古诗词文案: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茅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描写高山的古诗作文 描写高山的古诗词文案:

秋叶秋风秋草黄,古岭旗展尘茫茫。
愚公已故山常在,登高何必待重阳。

秋雨秋霜秋沙狂,农家丰收喜洋洋。
夏盛秋衰寻常事,世人何必话凄凉。

午时登山人声稠,傍晚归时鸟语稀。
古岭亦如高堂在,壮时子聚衰时离。离。四
山门畏山驻足观,山顶叹山无处攀。
遥望山中徘徊客,犹豫上山或下山。

太公垂钓泗水边,嵇康归隐竹林中。
一待文王辅社稷,一入山林觅仙人。
注:古雁岭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俗名断山头。岭上有雁望亭,上岭桥等建筑。

描写高山的古诗作文 描写高山的古诗词文案: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1]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3)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描写高山的古诗作文 描写高山的古诗词文案: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每读到这些诗句,我都会十分向往自己能够登上高山,俯瞰美景,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个周末,我的爸爸妈妈为了满足我的心愿,带我去爬山。
来到景区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人山人海。突破汹涌的人潮,来到了山脚下,从山下仰望山顶,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山的巍峨和雄伟,高耸入云的山峰,青葱峻峭、钟灵毓秀。相比较之下,显得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比的渺小。在我看来,要登上这样的山峰是十分困难的,我便心生怯意,向妈妈提议坐缆车登山,不出所料遭到母亲的拒绝,妈妈跟我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登上的山峰过程比站在山顶上看风景更加有意义。“
辛苦的爬山开始了,随着一路上风景的不断变换,让我的沉重的心情变得欢快了起来,从最先的苦着脸,逐渐的喜笑颜开。穿过一片树林,抬起头,看着茂密的树叶把蓝蓝的天空遮蔽住,只留下些许空隙,露出一小角一小角的蓝色,宛如在绿色的天空中点缀的蓝星星。临近山顶,被树林遮掩住的蓝天突然露出了全貌,像是若隐若现的姑娘露出了美丽的脸庞,这时天边飘来的几朵白云,又重新为这位美丽的姑娘装扮起来,盖上一层薄薄的面纱。
爬上最后一节石梯,终于到达了山顶。此时山顶已经有了许多的游客在驻足拍照,我瞬间忘了满身的疲惫,开心地向着边缘蹦去,心里满是登上山顶,达成目标的兴奋与喜悦。看着连绵的山峦此刻正匍匐在我的脚下,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刹那间,让我对”人定胜天“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直插云霄的高山我都能够征服,以后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我不敢直面的了。我明白了妈妈让我一步步登上山顶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我明白登山蕴含的道理。今后,我会以强大的毅力和韧劲征服人生中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结语:《描写高山的古诗》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描写高山的古诗》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高山的古诗》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