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数学随笔作文 小学数学随笔文案

2019-03-09 小升初作文 类别:随笔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数学随笔作文 小学数学随笔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数学随笔作文  小学数学随笔文案

数学随笔作文 小学数学随笔文案:

尊重学生真实的学习经历
最近听了一节一年级的《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将一个长方形的一角对折,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时候,老师想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正方形的边与边的关系。师:观察你手中的正方形的四条边,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呀?很多的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一样。也就是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可是有一个学生这个时候举起了手说:有一条边长,有一条边短。师:怎么可能呢?你说错了。
课后我来到这个学生身边,拿到这个学生手中的“正方形”,让这个学生说说怎么发现得正方形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这个学生说:我用尺量的,边说边操作给我看,我一看是真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哈这个学生刚才操作得到的不是正方形。
其实这个学生说的,是他真实的学习经历,教师错过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所以说我们的课堂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武断,尊重学生真实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要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给孩子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这才是新的课程标准下的学生的真实的学习。
今天听了一节二年级的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些感触
听完一节课,感觉热热闹闹的,学生好像学的也很开心,开火车、摘桃子、插花各种活动不少。但是总觉得这节课少了一些什么。一直以来,我心目中的课堂应是没有花里胡哨的课件,没有哗众取宠的游戏活动,没有“小手如林”的伪热闹现象,也没有刻意的干巴巴的思想教育,有的只是认真分析教材后对教材的背后挖掘到的学科本身的思想方法,有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却能引起孩子们兴趣与思索的问题设计,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尊重、倾听与合作,有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思考的课堂。而今天这节课却让我思考了很多的问题,从整个过程来看教师过多的关注了由主题图中给出的三个数学问题,并没有关注课堂表面的热闹,确忽视了对于这节课数学知识本质的学习与思考。只关注了让学生通过程种热闹的形式做一些游戏,并没有想到怎么围绕重点去练习,在学生还没有掌握用口诀求商的算法的时候,就开始练习,表面上的热闹掩盖了学生思维的质量的下降。
对于用七---九的乘法口诀求商在处理这一内容的时候,我想要做到几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的学习状况,用口诀求商这一内容并不是起始课,学生已有了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所以在备课的是时候,不能把这一内容当起点课来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真实的学习状况。
2.在教这一内容的时候,还是要老话重提:注意围绕重点来教学,围绕重点来设计练习,不能为了课堂的热堂而忽视了这个问题。
3.活动应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活动,我指的是练习这一环节,一定要让学生逐步达到较高的要求。如第一个层次让学用口诀求商说过程。第二个层次让学生可以想一下说得数,第三个层次直接报得数。最后达到学生脱口而出的程度。一定不要操之过急。这个内容看似简单,新课的时候好像处理起来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容易。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教学
我今天听的是北师版四年级下《小数点搬家》的内容,听过后感觉老师对这一内容的把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供大家思考。
上课开始
师:我们学过了很我的小数的知识,其中小数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是什么?
生:小数点。
师:对,是小数点。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这句话问的有些问题,没有进行前期的情景预设,学生还不知道老师所说的真实的情景,这样问虽然可以引起了学生的一些好奇心,但是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这样问反尔显的过于唐突。)
师出示快餐的介价格牌上面显示:4.00元。
师:山羊伯伯开了一家快餐店,标价是多少?
生:四元。
师:可是没有客人,下面要请小数点来帮忙,你们知道小数要怎么样帮忙吗?
生:把小数点向左搬家。
(这个过程在环节处理上有不是很好。到不如改成这样: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山羊伯伯开了一家快餐店,这个时候把定价牌放在桌子上。可是过了好多天了,没有一个客人,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让学生说说原因。当然这个过程不能有太多的时间,对于学生说出的与这节课非本质的问题不要在哪上面浪费太多的时间。如果学生说是因为太贵了,这个时候,有一个小数中的重要成员:小数点过来给山羊伯伯帮忙了你们知道小数要怎么样帮忙吗?让学生说出向左搬家。)
师:小数点要移到哪里才行呢?
生:向左移动一位。
师:4.00元向左移动一位现在变成了多少了?
生:0.40元
师:0.40与4.00元比较,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师:山羊伯伯还想生意再好些,小数又继续搬家。怎么搬呢?
(不如这样说:自从小数点搬了一次家后,快餐店的生意慢慢的好起来。可是山羊伯伯还不满意,又请小数点来帮忙。)
……
师:小数点搬了两次家后,快餐的价格由四元,到0.04元,来快餐店用餐的人特别多,这下小数点可开心了。因为它搬了两次家,终于使山羊伯伯的快餐人多起来。下面请同学们想想:快餐的价格由4.00元变成了0.40元,又变成了0.04元,小数点搬了两次家,也就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起了小数大小的变化。下面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引起了小数大小怎么样的变化规律?学生总结。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了10倍,….
生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了十份之一….
生3: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这一。……
师: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前两个说的法是准确的。第三个学生的说法是才是正确的。
(这个过程教师处理的过于武断,学生有了不同的声音,应尊重学生的这个真实的学习经历,可以讨论一下,这个过程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要特别来研究一下“缩小了”和“缩小到”到底哪个是正确的?研究清楚了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师:如果用一个算式来算怎么算呢?
教师板书:410
四的小数点向向哪里移动是多少?
要让学生能够说出:四除以十,四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0.4,这个就缩小到是原数的十份之一……
(这个内容应后置,放在这里,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对小数点向左位置的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学习这一内容时机把握的不好。应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时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前提下还学习,用算式计算这一内容学习。)
……
师:一个月过去了,山羊伯伯结算的时候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个过程应让大家充分讨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价格太低,吃快餐的人虽然多了,可是确赔了2.虽然赔了,但是通过种方式也做了广告,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3.也可以说是一种广告宣传……)
让学生讨论怎么办呢?
生:再请小数点来帮忙,把小数点再移回去。
教学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师:由0.04元------0.4元,
0.04元------4.00元,
(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过程,老师仍然没有放手让学去做,还是一步一步的引领学生去一点点去发现,我想,步子迈的太小。这个过程部分学生还是出现了类似“扩大了”和“扩大到”,教师还是没有让学生分清这两种说法的不同,整节课显的深度不够。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将会引起小数大小怎么样的变化规律?学生讨论。最后总结规律。)
挂板出示规律。
(我认为不必要,不如让学生打开教材把没有填完整的填完整,然后认真读教材,对于教材文本的使用也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从整节课来看,教师就教材教教材的现像很明显,步子迈的过小,每一个环节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就这一内容而言,规律性很强,教师应导学生通过教材所给的教材例证,让学生自已去发现,自己去探索,教师所起的作用就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就可以了。
关于学生学具使用的一些想法
关于学具的处理问题,如果平时不用,听课的时候才用,一定会乱的。所以学具的使用是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来探索规律。平时的教学要教给学生使用的方法:
1.开始要让学生熟悉学具盒里内容,让学生没有新鲜感这样在用的时候学生才不会感到新奇,才不会不停去玩学具。
2.在学生使用学具之前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比如怎么拿学具,怎么摆学具,特别是摆学具,要让学生知道摆在桌子上的哪个位置。比如:拿出十二个圆片,在桌子摆成一排,怎么样摆?要学生理解是横着摆还是竖着摆?是一行还是二两行,这些在使用之前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训练。比如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看哪个学生拿的快,拿得准,对于又快又准的学生让他给大家介绍经验。
3.要教给学生摆的方法。比如: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摆成一排这是第一次训练,收起后,再让学生拿出12个圆片,怎么拿最快?要教给学生,这里也有技巧。
4.收起学具怎样收?这些基本的技能做好后才可以使用学具,如果不是这样,哪你的课堂是一定会乱的。
5.学具的使用也要注意时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学具的。只有哪些重点难点的,学生较难理解的,适合用学具的内容才可以用。
我们在平时的听课往往会遇到这到种情况,平时不用或很少用学具,有听课的了,或是有做课任务了才用,大家想想,平时没有经过方面的专门训练,会不会乱?所以这种情况下乱是正常的。不乱才不正常。
今天听了一节“年、月、日”的知识,这是一节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特别紧密的知识。应说这是一节很有意思的课,但是就本节课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引起我的反思。课堂上有一这样的一个片段一:师:我们一年中你都记得哪些有意义的节日?生:十月一日(国庆节)、八月一日(建军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十月一日和八月一日等等都是以阳历(太阳历)为准的,而八月节是以农历(阴历也就是太阴历)为标准的,这是两种不同的计年体系,学生说到这里时,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这个过环节就过去了。所以我在想,数学教师也应注意自身的人文内培养,也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特别这些与学生实际结合紧密的知识更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片段二:师:查看1980到2008的年份的二月份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发了这些年历卡)。生:我发现了每四年中才有一个二月是29天。师:对了你很聪明,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有关平年和闰年的知识。......
教师没有向学生介绍有关平年和闰年的来历,没有说明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知识,只是把怎么样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教给了学生,一节课下来好像顺顺利利。只是缺了一些文化内涵。没有说明有前平年和闰年的来历这些知识是怎么规定的。
符:有关平年、闰年,阳历、阴历的知识。
有关阳历和阴历的知识:
我们说的阳历,就是太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转制定的历法;阴历就是太阴历——根据月亮(太阴就是月亮)绕地球运转制定的历法。阴历和阳历的月份、日期是不对应的。
为什么不对应呢?应该说问题出在阴历上。因为月亮绕地球一周,是29天多一点,不够一个阳历的月。可以具体计算一下,一个朔望月(阴历月)=29.530589平太阳日(阳历日)=29日12小时44分2.8秒(平太阳时);一个太阴年(阴历年)=12个朔望月=354.36平太阳日。一个回归年(阳历年)=365.24220平太阳日,一个回归年和一个太阴年的差是365.24220-354.36=10.8822(平太阳日)。就是说,阴历一年就和阳历一年相差近11天,即阴历快了近11天。那么19年快多少呢?10.882219=206.7618(平太阳日)。就是说,19年内阴历比阳历快了近207天,如果不解怎么解决呢?阴历不是快了吗,让它走慢点——闰月,一下子就让它慢29天或30天。到底闰多少个月才能正好呢?206.761829.530589=7.0003578≈7。也就是说,阴历19年闰7个月,阴历和阳历就基本上对应了。这就是阴历“19年7闰”的来历。这个规律使1949年出生的人今年的生日阳历和阴历在同一天,因为2006年-1949年=57年,57年19年=3,刚好经过了3个19年,所以阳历和阴历日期恢复到原来的对应关系。
闰年
关于公历闰年是这样规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叫做一回归年,一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因此,公历规定有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回归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这一年有366日,就是闰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个回归年又多0.0312日,400年后将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设3个闰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设97个闰年,这样公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规定: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闰年。
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为了方便,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四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来,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
通常,每四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时间过的好快呀,今天听了一节三级的口算课,感觉很平常。只是要刚刚下课的时候,一个小男生拉住我的衣袖问:老师我今天表现的你不满意吗?我听到这话心里一愣,心里真的突出一种感触:看来我们听课过多的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了。我们是不是把思维的触角,把评价的触角像学生延伸呀?

数学随笔作文 小学数学随笔文案:

在我写这篇作文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数学课上,小明趴在桌子上睡觉,老师没有发觉。下课后他问同桌的数学课代表:“我睡了多久?”数学课代表说:“你已经睡了一节课,大约2400秒,三分之二小时,三十六分之一天,一千零八十分之一个月,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分之一年,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分之一世纪了吧!” 看到这个故事,你们一定为这个数学奇才感到惊讶吧,其实,这也没什么难的,只要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都能说出这个看似深奥的答案。你对数学感兴趣吗?相信你读了这篇作文后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
其实,数学并没有你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懂,如果你们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数学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它蕴含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足以让古今中外无数的数学家为他废寝忘食,纷纷投入这数学海洋中,尽情的享受、消化着这里面的数以万计的营养。而我们呢,就像刚出生的娃娃一般,什么都不懂,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迫不及待的汲取营养,汲取知识,来扩充我们的视野。而数学,更是这些补品中的人参,鹿茸。大到广阔的宇宙运转,行星之间的距离,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数学。可以说,数学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要学好数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拿我来说吧。我的学习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上课仔细听讲,课中积极回答问题,课下认真做作业。做到这三点,我觉得基本上学数学就觉得简单了,然后再做些课外扩展题。那你在数学上就“No Problem\"了
听到我说这些,你是否心动了?嘿嘿,你们想不想在若干年以后,在数学界成为一个久负盛名的人物呀?其实这也不难,毕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现在努力了,坚持到底了,那命运就不会辜负你的。为你将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物,继续加油吧!
我看好你们呦!

数学随笔作文 小学数学随笔文案: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
我校开展学科教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宋小平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她精彩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兴趣激发起来。本来是上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却让她用优美自然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境界。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
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数学随笔作文 小学数学随笔文案: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课堂状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突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以前听过的许多公开课中,经常会看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本文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设置数学问题,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要从问题开始
教学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与灵魂,思维来自疑问与惊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对数的教学中,引入千古之迷辛追女尸,提出疑问:为什么科学家算出辛追死于2200年前?又如在学习指数当时,引入细胞分裂现象.这些实际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谓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深有体会啊!
二、要在重点和难点处设置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这要教师在其中设置一些问题或有趣的情节,把抽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三、在教材易于出错的地方设问题.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学生易错之处,让学生尝试去”碰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期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设问题于课堂的结尾
有人说:一堂好课也应设问题而终,使其完而未完,余味无穷.在课堂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使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就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教学就是一种艺术,过程就是曲折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把自己最好的艺术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创造自己的艺术品!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数学随笔》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数学随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