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作文 教学课程论文文案

2019-03-08 小升初作文 类别:叙事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作文 教学课程论文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作文  教学课程论文文案

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作文 教学课程论文文案: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做法:
一、巧引妙渗
课标 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干、枝、花、果等怎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什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杨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片片向上。”……就这样学生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抓住机会,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你们写作文时可不要忘记呀。”同学们个个点头。
二、有话可写
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何故?生曰:“无话可写。”针对这一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
(1)班会课是捕捉材料的一个窗口。老师批评了谁,表扬了谁,这些内容都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不同性质的文章。(2)每周一升旗时校长总结一周情况时所讲的话要应注意听讲,讲话的内容是小练笔的好素材。(3)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如生活条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等。(4)和周围人交往时,对这些人的看法或从这些人口中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5)学了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对主人公说的话等等。
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的材料之后,自然会有感而发,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了。
三、起好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起得好,会给文章大增光彩,就如一部电影剧名起得好,就能吸引观众,就能喧传观众,就能给这出剧目以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命题是一门艺术。就拿2000年高考的命题来说吧,作文给出的题材是“诚信”,许多考生就干脆都以“诚信”作为了文章的题目,千篇一律,怎能引起考官兴趣?而有些同学就在命题上下了功夫,如:“ 7-1=0 、 诚信·人生 ……”一看题目便让人耳目一新。
根据小学生理解能力差,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作文时不仅要要求明确,还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文章起名字,有意识地去锻炼学生的命题能力。即在每节非命题作文时,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班里进行命题比赛。
“万事开头难”,设想一个拿着笔不知道写什么题目的学生,他怎么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呢?事实证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学生才能由此而产生联想,从而进入构思,写出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作文 教学课程论文文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人教版新课标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一:有趣:多种形式导入激发写作兴趣。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 示侄孙伯安 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 活动式导入。根据小学生们生性活泼好动、经历旺盛的特点,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做一些小实验、小游戏,让学生们亲身经历,然后在知道学生有重点地去写,学生们就有话可写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 情境式导入。在上作文课之前,通过播放和习作有关的动画片或者相关录象等,引导学生看、听、想、说、议、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写起来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3) 故事式导入。小学生们都爱听故事,作文课前,老师先讲述一个故事,讲到精彩处故意卡住,让学生们猜想故事的结尾,孩子们想象力都很丰富,只要故事结构完整,合情合理,老师就予以肯定。最后再各自写作,这样的作文课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得法:注意观察、说话、思维、表达同步发展。
1、在观察中指导习作。
三年级的学生年纪小,阅历少,如果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在写作中学生们往往会陷入无话可写的境地。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选择学生很熟悉的事物,教给观察方法,指导观察顺序和重点,让学生敢于去写,乐于去写。例如学习描写一种小动物,课前可以先布置学生们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让学生对某种小动物有个直观的了解,对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有了个全面的了解。到了上习作课,老师通过让学生们看有关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来说话,让学生掌握状物类的习作可以按“名称—外形—习性(活动)—感情”懂得顺序写。这样,学生逐步养成了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并且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即使写得不具体,老师也要应该进行表扬和鼓励。
2、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写好作文不竭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指导:大胆想象“未来的世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中、低年段的学生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期。在上这一堂习作课前,我事先布置学生去网上看看 哈里波特 的电影,孩子们听到我布置给他们的作业是回去看电影,教室里欢声雀跃,学生们兴趣盎然。作文课还没开始,学生们就开始围着我唧唧喳喳地讨论起电影里奇特的情节来,他们向我阐述了想象力在电影中的神奇作用,这时我也顺势引导他们:奇思妙想在我们这次习作中也不可小觑,可以让他们笔下的事物也同样充满魔力。这次习作范围非常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允,孩子们通过看电影打开了思路,他们的生命体验得到了拓展,选择到了各自感兴趣和最想写的事物,各个都有话可说了,教室里的课堂气氛也异常地活跃。选定了要描写的事物后,我指导他们还要根据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展开想象,想一想这个事物具有什么新性能,能给人类带来哪些便利。学生想好后,小组交流探讨,然后写下来,写完后,再做修改。
三、实效: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挖掘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飞跃。学生们拥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才能很轻松地写好作文。在平时,我让学生养成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并定期检查。并且每周选学一首古诗,要求学生能背诵。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儿歌、儿童诗、古诗词、优美散文,要求他们熟读并背诵,并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此外,在班队课和活动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做到活学活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得了真实、记忆深刻的素材,写作起来也就更加生动了。
写作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

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作文 教学课程论文文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小学学生乐于作文的教学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以“考”为目的、以“教”为方式,偏重写作理论的讲授,只顾从考试出发照本宣科、按纲施教,而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学生鲜活的体验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变得对生活麻木、思想浅薄、认识偏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心动”、对自己的思考和体验不会“笔动”,对美德善行更不想去“行动”。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 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 史记 ,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怎样才能使小学学生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列三方面展开作文教学。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 示侄孙伯安 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 春秋谷梁传疏 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 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之源,积聚作文能量,成为“有米之巧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 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 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 国策 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 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每天重复着两点一线(学校与家庭)的单调生活,无从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学生的生活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他们的身边,随时都在发生着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他们因心不在焉而熟视无睹,使得这些有丰富内涵的平凡小事从他们眼前悄然而逝。
因此,我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建议学生多写随笔,记录自己有所感触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大至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可以是使自己高兴或沮丧的一件小事,同学间一段有趣的对话,自己感兴趣的一堂课,与老师的一次谈心,学校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外出欣赏到的一种美丽的自然景物……总之,由校内到校外,由家庭到社会,只要学生觉得有意思、有感触的事情,就鼓励他们随时记下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形式限制,这样以“每日一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内容丰富的生活札记。它真实地记录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而在随笔记录中,学生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还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真实的生活体验给学生带来愉悦,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
我会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写作材料。例如,结合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事先要求学生尽情参与活动,关注活动的整个场面,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受活动的过程。回到课堂,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的见闻感受,再让学生整理思绪,将活动过程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学生便能轻松写出富有活动气息的文章。此外,我还努力创设条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会、郊游、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活动前加以提示,活动后相应指导,使学生开阔视野,文思活跃,快速成文。
总之,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问、用脑去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态度和作文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写作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二、善用教材,以读促写,模仿成文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认为教材是作文教学的基石,以读促写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这种方法是把阅读当作主体,以阅读促进写作,而不是直接教学生写作的方法。
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文为学生找到写作的基石。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挖掘教材,在作文教学中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段练习,进行模仿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有充裕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习作,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设计一些便于操作、简单易行的作文训练点,进行小练笔、片段训练、口头作文训练,模仿是学习作文的最初形式,学生在仿写中逐步掌握写作的要领,范文的写作技巧变为学生自己运用自如的表达技能,由此实现创作的提高。由仿到创新,使学生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由怕写作文变为爱写作文。
三、开展活动式作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靠体验去感悟,体验凭活动来展现。活动式作文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
活动式作文教学需要在一定的预设情境下开展。这既是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作文教学的必然做法。不过,我们对作文的预设并不是要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反,我们更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激发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推荐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1.材料解读活动
首先由教师提供相关的话题、材料,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内涵,准确理解材料。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各小组再汇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然后全班一起就各组观点展开交流,最后确定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只起指导、扶助作用,仅在意见难以统一时,加以干预。
2.题目拟定活动
准确理解相关话题、材料之后,下面要做的就是拟一个好的作文题。这向来是学生作文时的一个难题。我们建议开展作文拟题活动,大家一起来,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拟出几个好题目,以供选用。该活动的要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提要求,包括题目要符合话题和材料,题目要新颖,语言要凝练等。其次,每人拟出一至两个题目供选用。再次,各小组先交流,推荐一两个较好的题目。最后,全班交流,选出所有合适的较好的题目。还可以对题目进行修改,再供大家使用。
3.语句仿写活动
语句不美是学生作文的一大缺陷,干巴巴的语言表达是很难出彩的,也不可能在考试中吸引眼球,获得高分。为此,教师可以开展语句仿写活动。所谓语句仿写活动类似于中考试卷中的“仿写”,但不同的是,作文训练中的仿写活动要由师生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并且要做到对事例的高度概括。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以“苦难”为话题作文,可以先写一个句子,让学生跟着模仿——“人生如爬山,苦难便是通向山巅的崎岖小路。不曾经历苦难,你就永远只能在山脚下徘徊,永远无法领略虎啸生风,群峰叠翠的无限风光。曹雪芹满腔辛酸作成红楼梦,贝多芬用苦难谱写第九交响曲,诺贝尔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了震慑世界的一声巨响。”学生要做的是,首先找到一个合适的事例,再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句形式来写个句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锻炼了学生搜集事例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同样可以把学生写得较好的向全班诵读展示,更可以把那些值得修改的句子向全班展示,并要求同学们一起动手修改,这样更有意义。如果能长期坚持训练,学生作文时将不会再怕下笔了,作文的语言也将会变得美起来。
4.片段写作活动
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写出一篇六百字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我认为对文章进行分解,开展片段写作活动实用而有效。所谓“片段作文训练”,是指用较小的篇幅,描绘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一个侧面、一个特点、一个场面、一个情节,少则几十字,多则一两百字。如学生军训,就让学生写写站军姿;学生第一次住宿,就让学生写写离开父母的心情;中午放学,写写同学们争先恐后离开教室的情形;黄昏到了,写写醉人的夕阳。片段作文训练耗时少,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5.文章组合活动
上面所谈的都是作文时要“化整为零”把一整篇文章的写作缩小成写片段,把片段的写作再缩小成语句,这样既能让学生易于入文,又能使学生一步步前进,产生成就感,还便于教师作文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最后,我们还要把这些零散的语句、片段整合成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已经选好的题目,已经写好的句子和片段组合起来,再指导学生写个开头、过渡和结尾,这样一篇文章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修改、讲评了。
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活动,学生则通过活动完成作文的写作,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作文,让学生爱作文,会作文。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如果能在写作源头上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在作文指导方式上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就能在不断积累,不断运用中提高写作的水平,学生自然就对写作乐此不疲了。

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作文 教学课程论文文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人教版新课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已广泛进入课堂,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可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减小训练坡度,使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这对改变目前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的现状无疑是大有益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作文情境。
作文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要想提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而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能够根据题材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那一定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使之“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则必然会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文章自然写得好。比如指导写 我的家乡 一文,我们就先播放音乐 谁不说俺家乡好 在希望的田野上 等歌曲和有关家乡的风景物产的录像,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乡情怀,作文写起来非常流畅,效果很好。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精细观察。
观察是把文章写具体生动的关键,而小学生的观察“无意性”占主导地位,他们在观察中不能随“心”所欲,常常处于东张西望的状态。他们的观察“情绪性”也很强,新奇的对象,鲜艳的色彩,突出的声响,往往会吸引他们全部注意力,而忘记原有的观察任务。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只习惯于粗略、笼统地观察,常常会遗漏重要的细节。这对学生的写作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多媒体手段不仅具有形象性,而且具有重现性和可控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图片、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综合运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增强观察的有序性、目的性和实效性,从而解决观察和作文的脱节问题。比如指导第七册基础训练4的作文 写一次游戏 ,我就把学生做的不同游戏有重点、有选择的摄录下来,课堂上播放录像,指导学生细心有序的观察,唤起他们的再造想象,写出的文章既生动又充实。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
只见贾思阳抓起包,使劲地轮了两圈,突然一甩,那只包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向张建新飞去,张建新一抬腿,来了个“金鸡独立”,包从他的腿下“嗖”的飞了过去……不等张建新站稳,包又向他飞来,这叫“追身包”,一般人是躲不过去的,可是张建新不躲不闪,竟然迎着包向前猛跨一步,伸出双手往怀里一搂,呀,包被他稳稳地接住了!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非常准确地使用了“抓”“轮”“甩”“抬”“迎”“跨”“伸”“搂”等动词,突出了游戏紧张、欢乐的气氛。这正是在多媒体手段的帮助下,学生反复观察画面,反复斟酌词句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获得了写作的主动权,他们的语言、思维和作文智能都得到了充分、主动的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想象空间
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可以说,没有想象的作文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比如,我经常把一些电视故事短篇录制下来,然后删去其中的某些情节,再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情节,并告诉他们,补充时可以完全摆脱已有的模式,只要想象合理,前后连贯,具体生动即可。在这些练习过程中,学生想象的翅膀充分伸张,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写出了许多想象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优秀片段。
当然,想象练习的手段还很多,比如,听录音编故事,看录像学做配音演员,看录像作解说员等都是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效果良好的方式。下面就是一个学生观看校运动会录像所作的解说词片段:
……看,扣人心弦的百米决赛开始了!现在冲在最前面的是四(1)班的李月同学,你看看她那斗志昂扬的样子,再听听她那迅疾有力的脚步声,就知道今天的胜利非她莫属了。哎呀不好,四(2)班的苏珊追上来了!一场好戏开始了……
文字虽然不长,但句句铿锵有力,很好地突出了赛场的气氛,即使我们不看录像也能感受到运动会的激烈场面,如果写下来不就是一篇很生动的文章吗?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及时反馈信息
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光是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理解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不光是课堂上的事,也不光是学校的事,它需要得到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家庭生活,对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也不了解他们的需要,因此许多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就能很方便地把家庭与学校联系起来,甚至可以做到“息息相通”。比如,我经常把作文讲评课上的情况制成录音带,有选择地教给某些学生带回家放给父母听。这样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就会真切的展现在家长耳畔:教师的鼓励,同学的掌声,不仅可以使家长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进步,知道他们现在的不足和需要,而且可以使孩子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这对孩子作文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长肯定会大有益处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多媒体手段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其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结语:《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论文-浅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学科网》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