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佛说作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文案

2019-03-11 六年级作文 类别:其他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佛说作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佛说作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文案

佛说作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文案: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笑一尘缘。
——题记
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树,一个与世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圣物。释迦摩尼在此树下领悟人生的真谛,于是佛教诞生。一种影响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就此横空出世。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我们不可探寻,因为这其中的源远流长是世人所无法了解到,所无从而知的。但我们却能实实在在感受得到:隋文帝如何大兴佛教,于是有了南朝那烟雨楼台中的四百八十寺。唐太宗与之邂逅,于是佛教兴盛也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留下“贞观之治”的盛世唐朝。苏东坡与禅为友,于是,这位旷世奇才写下了有非常深刻禅意的作品。著名的唐玄奘,更是为了那心中的一份执著,踏上西天取经的路途······这就是佛教,一种比道教更雅致,比喇嘛教更超脱的一种思想。不是那一代代名人成就了佛教,而是佛教以一种超时代的魅力成就了一位位伟人,可当人们都了解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却又以一种让人捕捉不到的速度,消失在云烟之中,因为,这就是佛教的胸怀,淡泊宁静,忘却红尘世俗的牵绊,才是佛家之人该有的结果,而这一点,又岂是我们这种凡夫俗子能领悟到的境界。于是,一切都作罢,一切都已过往云烟。
佛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短短一生,匆匆走过,活在浮华之中的我们,容易迷失我们的方向,误入歧途。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人生来就是襁褓,与世无争,又何来善恶之说?只是时间久了,迷惑多了,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随着世俗沉沦,忘记了自己本该是单纯的年华。这是可悲的,名利如何,家财如何,死后亦不过是一方青冢,埋下那个早已千疮百孔的躯体,而灵魂亦不得安宁。浮华的背后,是满身的悲哀与世俗的邪恶。这就是佛,或许是它将世间看得太透彻,对人世失去了希望,也失去了念想。但善良的它却未曾放弃这些世人,即使这些人是那么的不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只是舍与得,如果你都不舍,又何来得到。世人所做的在佛的眼中看来只是那么幼稚,那么可笑,但他却愿意荡涤人们这颗污秽的心,只要你还心存善念,那么剩下的事就是舍与不舍了。这就是佛的魅力,即使是污秽,也能让你变得心无杂念,忘记你与尘世的一切纠葛,放弃你内心的爱恨嗔痴······
由爱生痴,由爱生恨,爱恨嗔痴,随着那白云苍狗化作一丝青烟,变为一缕哀思,在这个早已物是人非的世界里荡涤着人们那早已不堪的污秽。但是,何时才是一个尽头?我们亦不得而知,只有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佛说: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有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佛说作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文案:

佛家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这是教我们守住自己的本心,莫受影响而是他蒙尘,然而行走在岁月的垄上,我们是否习惯了过多的喧嚣而忽略了经典中的甜美生声音呢?
生活如是,无心之人庸庸而来,碌碌而往,将许多经典的声音忽略,然而曲终人散时,才发现丢失的东西多宝贵。细品经典,体会着老舍先生那洋溢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骆驼祥子》中有些可怜,可爱又可悲的祥子,体会着法布尔的“昆虫的史诗”与昆虫交朋友,熟悉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体会着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遨游在海洋中,感受着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体会着《傅雷家书》中傅雷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傅雷的家书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回味经典,我与王维一起去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间佳境;与他走进自身感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份惬意和祥和;我与李清照登上那叶扁舟,在黄昏后共饮一杯酒,分担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忧愁;我会与苏东坡一起去游赤壁,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气景象;
我会与李白“举杯邀明月”在月下起舞开怀畅饮。品味经典,她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清幽;她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阔;她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她是“无边丝雨细如愁”,她是我心中绚丽,永不消逝的彩虹。

佛说作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文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虽然参透不了,却很喜欢。

佛说作文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文案:

五光十色的世界,万千诱惑的生活, 一人独享、支配的生命。 人说,不舍,不舍。佛说,舍得,舍得。人所百般贪恋的,万般不愿放手舍弃的,佛祖却只淡然道:有舍,才有得。释迦摩尼本为印度王子,享尽荣华富贵,可他偏偏要舍了这一切,穿上袈裟,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虽说他是成了佛的,但他得到的却只是终日枯燥的念经诵佛以及食之无味的斋饭。人说,舍多反得少,不舍,不舍罢!佛说,舍得怎能胡乱衡量,汝之所谓舍得,不可同吾之所谓舍得相平也。舍得,舍得,自然有其道理。人所谓的舍得舍的是物质,得到的便也是物质。他看到的释迦摩尼舍了荣华富贵,那他也只能看到释迦摩尼得到的乏味的佛门生活。而佛所舍的是私欲,那他得到的便是无欲。释迦牟尼舍了虚荣的世俗之心,而得到了皈依佛门之后内心的无欲无争,平和淡然。无欲之境,佛门之最高境界。要达到此境,便要舍得。在汶川大地震中献一份爱心很简单,但要做到像“上海奶奶”沈翠英这样出售住房来捐助四川却着实不易。有人说,她是为了引起轰动和关注;也有人说,她是为了功名利禄。佛却说道,年逾花甲的老人能够舍弃自己的身外之物,得来一份解救众生于苦难的乐,便是智;她能够懂得身体力行做善事,为小辈树立楷模、勤勉善良,便是有慧根。如此这般,她便到达了一个境界:舍物欲,得善心,济众生,传善念。我本以为人佛的舍得是不可能相同的,因为人佛之心的不同使得观舍得之眼异,孰不知人虽不可达到佛的无欲之境,却可以用尽心尽力的行善,是舍得能够存在于人间。或许真正美丽而发光的世界,是因人世间有了舍得而方显珍贵的吧!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佛说》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佛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