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 语文鉴赏题模板文案

2019-03-09 六年级作文 类别:诗歌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 语文鉴赏题模板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  语文鉴赏题模板文案

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 语文鉴赏题模板文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思乡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思乡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⑵“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5.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你写出这首诗歌四个诗句的大意?
(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解析】【分析】(1)翻译诗句即可,注意语言通顺,明白晓畅。也就是要把以下的意思写出来: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2)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故答案为:⑴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⑵“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运用比喻,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荣华富贵、故国家园、帝王江山。如今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故答案为:(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2)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解析】【分析】(1)“夜半鸟惊栖”意思是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月出惊山鸟”中的一“惊”,打破了夜的静谧,都是通过写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2)山中明月皎皎如白日,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⑵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创造的意境,结合语艳的特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进行理解。
8.诗词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1)寓情于景;断肠
(2)深秋晚景图
【解析】【分析】(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写景,“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所以说前三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借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夕阳照耀的古道上。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深秋晚景图。
故答案为:⑴寓情于景;断肠
⑵深秋晚景图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所写景物及表达的感情。
⑵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融情入景。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2)通过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安慰之情。
故答案为:⑴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融情入景。
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本内容,体会意象。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结合诗句内容,明确修辞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听、听到
(2)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3)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所以诗中“闻”的意思是听、听到。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示例: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3)“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折柳”二字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所以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听、听到
⑵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⑶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结合了解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描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 语文鉴赏题模板文案:

《古诗词三首》课文主题思想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是一首通过刻画秋江暮色来抒发内心愁思的诗。诗人围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第一句写羁旅夜泊,为下文写景抒情做准备;第二句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风雨大作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翻滚、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云散天晴的明朗,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表达了对望湖楼奇美风光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第二句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跳”“乱”写出了雨势大、急的特点。
第三句写风,“忽”字用得十分巧妙,写出天色变化之快,突显了风的巨大威力。第四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湖面上水天一色。仿佛一切都l不曾发生似的,以静衬动,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词人将在乡村夏夜行路时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这几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通过明月、清风、稻花等意象,衬托出夏夜的优美和静谧。上阕动静结合,表现了诗人因景美年丰而欢快的心情。
“七八个星”是说星星稀少,“两三点雨”是说雨点稀疏。这里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古诗词三首》生字解析
生字组词:
德:品德道德德行美德德高望重
鹊:鹊桥喜鹊鸠占鹊巢声名鹊起
蝉:蝉鸣蝉联蝉蜕金蝉脱壳
多音字:
泊:bó停泊pō湖泊
行:xíng实行.háng行业
同音字:
德(德国)得(得到)
鹊(声名鹊起)雀(鸦雀无声)
蝉(金蝉)禅(参禅)
《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答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朗读提示:《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注意读出不同的感情基调。
二、《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答:两首古诗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但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整首诗围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通过明月、清风、稻花等意象,衬托出夏夜的优美和静谧。在动静结合中,表现了诗人因景美年丰而欢快、喜悦的心情。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 语文鉴赏题模板文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知识点填空练习及答案
1.《寒食》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盛世承平的歌咏。
2.《寒食》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以讽刺。
3.《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诗句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纤纤擢素手,柞札弄机杼”。
5.《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6.《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7.《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爱情生活。看似写神话传说,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8.《迢迢牵牛星》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本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9.《迢迢牵牛星》诗中六个叠音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或写景,或描人,或抒情,生动传神,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10.《十五夜望月》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时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夜景图。
11.《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2.《十五夜望月》中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知识点填空练习及答案
1.《马诗》中,描绘了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的诗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马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报效祖国、施展抱负的渴望。
3.《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写悲凉肃杀的边疆战场的景象,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情。
4.《石灰吟》这首诗中最有名的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5.《石灰吟》中,表明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石灰吟》这首诗通过赞颂石灰宁愿粉骨碎身也要留得清白的精神,表达了于谦也要像石灰一样,任凭千锤万凿、烈火焚身,哪怕粉身碎骨,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7.《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8.《竹石》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郑燮,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是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
9.《竹石》中,描写竹子扎根坚实的诗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0.《竹石》这首诗,作者用竹子来比喻,表达了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11.《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12.《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 语文鉴赏题模板文案:

一、阅读《草原》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不用()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作者在片段中概括了草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柔美()奇丽()
5.读读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无边的绿毯”指的是______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让人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段落品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1)颜色(2)形状(3)气味(4)大小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3.“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4.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来吧!
二、阅读《丁香结》片段,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的潇洒,()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A.第①②节分别从色彩、香味描写了丁香花。
B.第①②节分别香味、色彩描写了丁香花。
C.第①②节分别从触觉、味觉描写了丁香花。
D.第①②节分别从味觉、触觉描写了丁香花。
3.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二、重点段落品析。
④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立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⑦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须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联系第⑥节,说说作者的用意:()
A.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人生处处都是结。
B.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C.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要及时行乐。
D.作者喜欢喧嚣的世界,所以希望每天不平淡。
2.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的作用是()
A.作者经历的春光完全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有独特的感受。
B.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D.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二、认真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
(1)诗中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季节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声音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
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
为一体的句子是。
五、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花之歌》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三、我能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磅礴”形容山的____,这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
形容山的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诗句表现了红军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____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
定桥的______。诗句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___。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代表,而“千山”则是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代表。
4、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请用短语概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
四、《狼牙山五壮士》重点段落品析。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五壮士怎样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决心和的精神。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
三、《开国大典》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顺序,写了()和()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明星”上的“微尘”
有一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北京参加数学研究会。
一天,华罗庚收到一封来信,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的《堆素数论》这本书,觉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书里有一个问题的计算是错误的。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颗“明星”,那么这个错误就好像一粒“微尘”,希望能予以改正。
华罗庚看完信,连声说:“提得对,真是太好了!”。他在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并把它的作者一位普通的中学教题——陈景润请来参加会议。
华罗庚就是这样,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文中的“明星”指;
“微尘”指。
2.简要回答陈景润给华罗庚信的主要内容。
3.写出第三小段段意。
4.判断中心,在正确的后面画“√”。
(1)赞扬华罗庚重视别人的发言。()
(2)赞扬陈景润敢于提意见。()
(3)赞扬华罗庚谦虚,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美德。()
三、《竹节人》阅读下面的话,回答问题。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1.我们“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是为了
2.“破绽”在这段话中指的,老师看出来破绽是因为。
3.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还有同学别出心(),想技高一(),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儿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黒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1.在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2.这些别出心裁的同学想出了什么点子?
3.“挺像是那么一回事”指的是什么?
4.“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是哪里来的声音?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的经历,对《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希望对大家写《部编版语文鉴赏及答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