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民族英雄——张自忠作文 张自忠英雄事迹文案

2019-03-07 六年级作文 类别:其他 9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民族英雄——张自忠作文 张自忠英雄事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民族英雄——张自忠作文  张自忠英雄事迹文案

民族英雄——张自忠作文 张自忠英雄事迹文案: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牺牲,为过捐躯。然而人们始终不会忘记一个将军的名字,一个铁骨铮铮的名字。正是他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令人五体投地的贡献,就连日本鬼子也不得不称他为中国第一男子汉,面对他的遗体敬礼……他,就是著名的抗日将士——张自忠。
张自忠是山东临清人。 1914 年投笔从军, 1917 年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历任各种职务。 1935 年 5 月,日本鬼子大举进犯湖北的随县、枣阳地区。张自忠一面命正面部队死守,一面火速派两个师到敌人后方,两面夹击包抄日军。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史称“鄂被大捷”。同年 12 月,日军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长寿店地区进攻,双方激战了七天七夜,敌人多次突破我军。张自忠决定用奇兵大敌人神经中枢的战法挫败敌人。当晚,部队潜行 30 里路,端了敌人司令部。正在进攻的敌人一听老巢被端,慌忙而逃,狂退 60 里,我军又大获全胜。此战史称“襄东大捷”。
1940 年 5 月 7 日,一个山河之变色的日子。敌人大量增兵,向张自忠发动攻击,又以飞机大炮把张部队轰成一片火海。张自忠奋不顾身,一直顽强拼搏。 5 月 16 日下午 2 时,他把身边仅有的数百名官兵,全调去前方支援,身边只剩下 8 人了。稍后,敌人拿起枪向张自忠射击,他卧倒在地浴血奋战,后来又中 5 弹,为了不让日军俘获,他举自杀,壮烈殉国。凶残的日军不得不佩服他的忠勇,列队脱帽向张自忠的遗体敬礼,用上好棺木盛殓并竖灵牌。
看到这里,我顿时心潮澎湃,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悲壮。有句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如果当时中国不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当时中国不是那么落后贫穷,就没有一个国家会藐视我们。没有一个国家回欺侮我们,张自忠牺牲了,这无疑是一个在中国危急存亡之时的一个重大损失。但他的牺牲,却有着比生更加伟大的意义。他的牺牲,为中华人民树立了一个忠勇的榜样,坚定了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他的牺牲,让那些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人忏悔醒悟,改过自新;他的牺牲,更在日本人面前昭示了中国人的庄严人格,显示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和誓死救国的坚强决心。
虽然张自忠死了,但他的奋斗没有白费,他的努力加速了胜利的到来。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于他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于有多好的客观环境,而在于他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奋斗目标,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崇高的理想迈进,总会有所成就。我想:张自忠能这样不顾一切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呢?虽然我还小,离报效祖国还远着,但我从现在开始,加强学习的效率,加倍努力的用功。这样合并起来,也许就是我所寻找已久的目标。

民族英雄——张自忠作文 张自忠英雄事迹文案:

张自忠,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中将总司令。 一开始,老张只是29军的一个师长。那时他的部队便是主力,他曾手举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奋力拼杀,斩敌无数。“七七事变”发动,坐镇华北的第29军土崩瓦解,鬼子突破北平天津。因为战前张自忠可能是当了汉奸,所以被停职查办。 后来张自忠经过上下打点,再加上他立下赫赫战功,“老蒋”让他当了59军的“见习”军长。59军是张自忠的老底子扩编的,官兵闻听老长官归来,个个欣喜不已,士气大振。 张自忠对官兵说:“弟兄们,我们是军人,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是我们的荣幸,我张某有罪,唯有以死报效国家!”官兵们掌声雷动,在战斗中,第59军一反常态,嗷嗷叫着扑上前去。鬼子都被吓得没了劲,得,服了还不行么?张自忠升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虽说是集团军,可张自忠只能依靠第59军。但59军也不是磨不钝的铁枪头,经过几次整补,新兵已经占了大多数,战斗力早就大大下降。 鬼子大军进攻,张自忠拼死抵抗,前线部队不争气,越大越菜。于是老张决定到前线安慰将士。 这已经是他第4次上前线了,他有一种预感,预感到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但他还是去了。而且他平时只穿士兵服装,可这次,他却穿上了长官服,并带上了中将领章。在这次战斗中,张自忠战死南瓜店,他是盟军在前线阵亡的最高级将领。死,终于实现了。张自忠自从新出道以来,奋勇杀敌,马革裹尸。张自忠去了,蒋介石伏在他的尸体上痛哭:“中国再也没有第二个59军,第二个自忠了!”

民族英雄——张自忠作文 张自忠英雄事迹文案:

今天,太阳火辣辣的,像针扎在身上一样,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梅花山岗,怀念张自忠将军。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张将军的坟墓,这座又圆又大的坟墓座落在绿树成荫的山岗上,坟墓前的碑上记载着张将军的生平。事迹,四周长满了绿油油的草地,墓前放着一些花圈。花蓝,寄托了人们对张将军的怀念。四周高大的树木,像威武的将军保护着张将军。我们在张将军墓前排好了队,然后各班中队长向联合中队长报告人数,我们用整齐洪亮的声音词:1938年,临沂战场硝烟弥漫,将军英勇坚毅,沉着应战,穷追猛打杀顽寇,揍得日寇心胆寒,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四周,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在老师的指挥下,我们同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和《烈士墓前》。我们默哀时回想当时硝烟弥漫的场景,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我们看见张将军和军队穷追猛打杀顽寇的情景。默哀完时,我们心情非常沉重。张将军为了我们的新生活用自己的生命跟敌人作战。难怪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尽忠报国周恩来副主席为他题词为国捐躯朱德总司令为他题词取义为仁。我们在张将军坟墓前宣誓,树英雄理想,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最后,我们双手捧着精心制作的小白花,小心翼翼的放在将军墓旁,生怕把长眠在此的张将军吵醒。我想:张将军流血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一名好学生。安息吧!敬爱的张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民族英雄——张自忠作文 张自忠英雄事迹文案:

张献忠,延安人,粗识文字,雅号静轩。崇祯三年(1650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据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崇祯十六年(1643年)5月。张献忠攻下武昌,随即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次年(1644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并于8月打下成都,掌控四川。
攻陷成都后,甲中年(1644年)阴历十月十六,张献忠登基,在成都做皇帝,国名大西,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自称“老万岁”。
与宝藏相关的两首歌谣
张献忠的政权没能维持多久。1646年7月,清军攻打四川,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撤退之前,张献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来的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他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一首民间歌谣可能暗藏一个悬疑的宝藏秘密。长期以来,多少人空怀“买尽成都府”的妄想,却苦于识不破这个秘密。
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知道了这个惊天秘密,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招收工人,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5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准备了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了一部起重机,计划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三大箩筐小铜钱。
在彭山县江口镇,人们发现在这里竟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产生了沉宝谜踪的第二种版本。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不同的是,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而歌谣的格式则一模一样。在江口镇为什么也有一首类似锦江石碑上的歌谣,这难道只是单纯的巧合吗?
在江口镇的石龙沟中,石龙石虎遥遥相对。石龙沟位于江口镇石盘山,山上有石碑。刻有“石龙对石虎”的一段歌谣,在曲折的山路尽头,一条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
清政府曾组织过打捞行动
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明参将杨展与张献忠部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亡惨重。在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张献忠的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就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难道这万千沉银就在彭山县江口镇?
1999年4月22日,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纲宣称,经过他多年的考察论证,神秘的锦江埋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整整1000船金银财宝,至今仍沉睡江底!据王纲描述,500多年前,“好掠好焚”的张献忠入川时,几乎打劫了四川所有的官府和土财主,将川中金银财宝悉数纳入自己手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清军围攻下,他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携带千船金银,顺水南下。船队刚刚驶入成都70公里外的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一带,突然前面杀声震天,原来是明将杨展的地主武装在将军山设伏。一条条熊熊燃烧的火船顺风飞驰而来,义军船队迅速着火。张献忠在贴身亲兵的护卫下,逃回成都,绝大部分金银珠宝随船队沉落在江中……
按照清初四川富顺人杨鸿基著《蜀难纪实》的说法,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累亿万,载盈百艘”)。于是张献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漂流而下。本来打算在重庆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把它们打捞上岸,可在江口镇就遇到阻击,大量金银也沉没于此。
虽然彭山县境先后出现过与成都“锦江淘银”类似的掘宝事件,但发现的金银只是零零星星,非常之少。那么,这一大宗金银会流落到哪里了呢?据《彭山县志》记载:张献忠的船队沉没后不久,清朝政府就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如此一来,沉银的去向变得清晰起来。
大笔财富没有浮出水面
然而沉银谜踪却并未就此结束。2005年4月20日,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上,挖出一枚枚乌黑中泛着亮光的银锭,银锭身上“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的字样清晰可见。出土银锭藏匿于木简内。木简长118厘米,外径18厘米,为两个半圆形木桩,将内挖空把银锭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两头用铁丝箍紧。
当地文物部门认为,这一意外发现可能为“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找到佐证。
出土银锭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明代银锭,属国家珍贵文物。银锭分别重1800余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铭文,如“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祯十年八月银匠姜国太”;“京山县十五年饷银肆十两”;“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从出土银锭中的铭文可以看出这些是来自湖南、湖北地区,为索祯时期的税银,与张献忠转战路线及所占地点十分吻合。
500多年来,张献忠在江口镇沉银之说一直是一道谜团。此次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张献忠在此沉银之说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可是,歌谣里提到的大笔财富却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这笔财富究竟有多少,难道另外的地方还会有吗?真是令人遐想不尽!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结语:《民族英雄——张自忠》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民族英雄——张自忠》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民族英雄——张自忠》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