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作文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文案

2019-03-08 六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作文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作文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文案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作文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文案:

“难忘小学生活”活动计划
教学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即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走进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临近毕业之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回味难忘的小学生活吧!
2、师生共同回忆上学期进行过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吧!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让你感觉最快乐和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4)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快速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对方可以读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三、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1、指导: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好的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定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教材123、135页。
2、学生自由读123、135页的“活动建议”,思考以下问题:
(1)从活动建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3、明确建议,突出活动主题。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指名汇报读懂了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这些活动。
4、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中难忘的、或活动。
(4)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5)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写建议书、倡议书等)
5、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小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中不一样的内容,如有需要或质疑,可以向汇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五、作业。
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课后反思:
“成长足迹”版块
1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板书设计:1、难忘的启蒙
抗日演讲
两次批评爱国、正直、诚实、勤勉
宽容逃课
教学反思:
2、老师领进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人物形象鲜明,田老师循循善诱、博学多才,而且善于教学,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充分感知田老师的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老师领进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其实是一份埋藏在大作家记忆深处40年的真实表白,是一位著名学者对一个乡村私塾老师的真情流露,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课题。
2、这位作家就是刘绍棠。
师:这是一位有名的大作家,他却对一个普通的乡村私塾老师念念不忘,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
指名说一说在作者心中田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如:在“我”心中田老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老师。)
二、细读课文,感受文中情感
(一)作家刘绍棠走在家乡的路上偶遇阔别40年的老师时心中除了那份激动还会有……(学生:尊敬、感谢)是的,“我”感谢老师的教育、培养。你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播下文学的种子。
1、自由读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什么作者讲这样的话?
(老师简单点评第一句。直接体会后一句。)(结合朗读)
(田老师的讲课使“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田老师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
2、一起用激动、感谢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二)文学的种子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田老师在“我”年幼时能播下文学的种子?请大家读课文,找到文中的语句来体会。
1、你从哪里感受到田老师讲的课娓娓动听?理解词语:娓娓动听
出示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小路、村庄、炊烟、亭台以及花草等)
来,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师:你看,简简单单的一首诗,在田老师的口中却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美景。不仅让我们学到10个数字,还把诗歌内容与故事情节巧妙结合起来。你说,这样的创造怎能不使我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读故事内容。有几处儿化音,是北方人讲话的特点,要读出韵味。
(语气、语调、情感)(衣襟儿小喜神儿娘儿俩点数儿)
1、导入:对,田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教育学生,尽管当时办学条件差,老师年纪又轻。男同学来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3、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可看出田老师的讲课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重点理解句子:(出示)(根据学生感悟适时点拨)
①“我听得入了迷,……我才惊醒。”
“戛然而止”什么意思?田老师讲得那么好听,为什么戛然而止?
“发呆”、“惊醒”是怎样状态?说明什么?(结合“直到……才”时间长理解)
(说明当时听故事很入迷,老师把简单的东西讲成含有文化的内容,使我从小产生对文学的兴趣。)
“捅”是什么动作?为什么要“捅”我一下?(体会确实听得出神了。)
朗读指导。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春雨点点入土。”
“门下受业”什么意思?(跟随田老师学习,在田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听到上千个故事”后会有什么收获?
(联系上下文讨论:因为田老师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我不仅记下了许多故事,还潜移默化学到了许多骗故事的方法、丰富的语言,提高了听故事、说故事的能力,产生了编故事的欲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凑。”听到上千个故事,我也会像田老师那样娓娓动听地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了。)
“有如春雨点点入土”为什么这样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比喻田老师教的知识、编的故事以及生动的语言都被我接受了。我也有了创作的欲望和本领。)
朗读指导。
(三)导入:在作者心里,田老师是伟大的,像魔术师一样,但老师却说……
(出示句子: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问:你觉得老师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当时田老师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明白:老师不以为然,无心的,随意做做,平时就是这样上课的,摇头笑笑等等。意思是:你现在有这样大的成就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师:你看,田老师到现在还是那么虚心,他从不居功自傲认为学生的成就是靠他的教育,他认为学生才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个多么朴实的乡村老师。
齐读句子。
师:刘绍棠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其中一条确实离不开田老师的教育。这次碰到老师,他就想起老师的教育,对他万分感激。当田老师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时,刘绍棠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齐读。说说含着的意思:田老师培养我、教育我的恩情,我终生难忘。
师:是啊,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田老师的教育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了课文,说说作者对老师是怎样的感情?
(今天老师的要求不是用句号,而是冒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把作者对老师的那份深情写成一段话。)(我觉得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出示写话练习————写话————交流
师:所以尽管时隔40年,作家还是这样尊敬老师,感谢老师,感谢老师的桃李情。(板书:桃李情深)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
(出示句子: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齐读句子。
三、回到课题
师:课文以“老师领进门”为题,你觉得“门”指什么?
是的,老师领着学生走进了文学的大门,知识大门,人生大门,领着学生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了一位著名的大作家。
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课后反思:
3、新来的王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难点:写读后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相遇相识的老师有很多,老师给予的关心、帮助、鼓励都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回忆一下,哪位老师令你印象最深刻?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走进第三课《新来的王老师》的学习。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
打开书本P129页,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撇撇嘴(piě)折叠(zhédié)自顾自摇摇头
齐刷刷(shuā)大踏(tà)步哄(hōng)堂大笑
工工整整前仰后合资质平庸差生(chà)
①齐读
②学生点读巩固
③释词促解(资质平庸)
④运用词语造句
⑤齐读巩固
三、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仔细认真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四、精读,把握人物形象
(一)解读蔡林
1、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这是一个()的学生”。
①学生举手回答②齐读③理解加着重号的词语
④想一想“这是一个()的学生”
⑤有感情的齐读
2、导读3-14自然段,了解以前的蔡林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分角色来模拟对话。
②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原来的蔡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③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句子
(二)解读王老师
1、谈话:蔡琳如此大的转变,都要归功于谁?
2、面对蔡琳,王老师都做了些什么呢?
再次走进3--14自然段,请大家速读,找出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而老师?
这是()的老师。
学生根据相关语句进行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出示差生档案
①齐读差生档案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王老师是通过差生档案想告诉蔡林什么?
③蔡林读懂王老师的信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④蔡林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老师?根据回答,板书。
五、拓展延伸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一定有很多老师给过我们支持、帮助与鼓励。在即将离开恩师的时刻,我们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拿起笔,写下你内心最真挚的话语。
老师,我想对您说
六、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六年的学习生活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因为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我们更自信的大踏步走向美好的未来。努力学习吧,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感恩生活,善待他人。
七、布置作业。
将课堂上交流的资料整理成文章。
板书设计
3新来的王老师
“差生档案”——鼓励
教学反思:
4忘不了的笑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领悟作者的写作切入点——通过笑声写出一个个同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作者的写作切入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几篇文章都是写老师的,这篇文章是写同学的。让我们看一看作者事通过什么来表现自己对同学的留恋的。
二、整体感知。
1、文章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明确:文章都写了“我”小队的队员,有余晓、鲁珊、方萍、陈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爱笑。
2、除了写上面这几个人的笑声,文章还写了哪些笑声?
明确:还写了野炊时候的笑声、春游时的笑声、智力竞赛得胜时的笑声、早会评比获奖时的笑声。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合作研讨。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若有不同的意见,集中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问题参考:
1、作者认为,这些笑声都是什么样的笑声?
2、作者的写作视角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
1、最后一段中表明。都是快乐的笑声、团结的笑声、充满理想的笑声。
2、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
小结。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抓住了同学们的笑声表现同学的特点,表现了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情景。我们写作文也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抓住特点,表现某一主题。
五、作业。
1、把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写在笔记本上。
2、回忆六年生活中给印象最深的同学,并把他的特点写下来。
教学反思:
5作文上的红双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教学反思:
《我的启蒙老师》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抓住特点,使塑造的人物血肉丰满。
2、理解写人必须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等来刻画、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老师的回忆,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意。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点,塑造人物。
教学准备
范文、歌颂教师的歌曲。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一定还记得你的启蒙老师对你的教诲吧。现在,就让一起来回忆我们的启蒙老师,再一次感受他他(她)对我们的关爱吧!
出示作文题目:我的启蒙老师
二、探究质疑。
1、解题:从题目来看,这篇作文有什么特点?
很显然,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老师前面有两个定语“我的”、“启蒙”不要随意漏掉一个定语。
2、可以写哪些老师?
凡是初学一门知识,使你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的人,就是启蒙老师。可写文化课的老师,也可写科技小制作的启蒙老师,唱歌跳舞的启蒙老师,体育运动的启蒙老师等。
3、在文章中我们都可以写些什么?怎样写?
可以写记忆中启蒙老师那些最使自己感动的事,通过这些事情来说明是启蒙老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诲,才将你领进门的。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刻画启蒙老师。
三、设置情景。
1、播放歌颂教师的歌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
2、学生找到最理想的“老师”后,同组互相说一说“老师”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事迹。
四、指导写法,再现“我的启蒙老师”。
1、引言:每位同学都找到了“我的启蒙老师”。请大家认真构思,想好习作的内容和语言。
2、阅读例文,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五、交流评议,共享“我的启蒙老师”。
1、个人自评自改。
2、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3、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互评互议时,教师要认真巡视个别情况,及时发现典型习作,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让各小组推荐一篇较好的习作在全班交流,全班同学相互点评。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作文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文案:

第五课《手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准“搔痒、窈窕、爱憎、冒险、薄弱、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并能理解窈
窕、养尊处优、附庸、堂皇的词义。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丰子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手指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课与手指有关。
师问:你知道我们每个手指的名字吗?
课件出示
师小结: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分别为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
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我们每个手指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来谈谈我们的手指。
3.板书课题《手指》。
4.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丰子恺: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
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
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
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把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丰子恺的资料进行展示。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下面请带着阅读要求,听课文朗读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标注自然段落。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姿态堂皇屏障养尊处优薄弱渺小附庸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3.多音字
课件出示多音字:强处薄
A.教师领读
B.男女比读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指导学生略读全文,分出课文的几部分。
课件出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概括交代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第二部分(第2-5段):主要写了五个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第三部分(第6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师问:通过我们对课文具体部分的分析,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课件出示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概括总结,举手回答,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答
师小结: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
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
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学习第一部分
指生默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师问: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从“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句话去考虑,回答
出概括说明的意思。
同桌讨论
师小结:这句话概括说明了作者对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的认识:姿态不同,性格各异,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为下文具体描写手指的姿态和作用作铺垫。
3.学习第二部分
(1)指生默读第2-5自然段
师问:我们知道了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五根手指究竟有什么优缺点呢?请你们根
据课文2-5自然,填写这个表格。
课件出示表格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指生回答每部分的内容,老师点击课件出示结果
(2)具体分析每根手指的特点:拇指
师问:作者是怎样将拇指的特点写出来的,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拇指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师问:这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大拇指的形状的?
提示学生概括出三方面:体形、头形、构造
课件出示
师小结:对,就是同学们总结出的三个方面,一是体形,矮而胖,一是头形,大而肥,还有就
是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师问:拇指外形不好,那拇指有什么优点呢?
课件出示句子: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师引导同学们理解“但”有转折的意思,说明后面介绍的与前面的不同。
师小结:“但”将话题转入对大拇指性格的描写——最肯吃苦。可见拇指的优点就是肯吃苦。
师问:这句话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回答出过渡的作用
师小结:这句话是过渡句,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后面有进一步地介绍了大拇指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问题:大拇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上句过渡句,说出吃苦耐劳等接近的词语。
课件出示:吃苦耐来、默默奉献
师问:为了表达这种观点,作者在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
引导学生阅读本段过渡句后面的内容,从每个分号中感受到一个例子,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
来。
生举手回答,一个学生说一个例子,老师总结
师小结:第一个例子是想帮扶住琴身;第二个例子是抵住要喷出来的水;第三个例子是按住要
流出来的血;第四个例子是扳住要翻倒的重东西;第五个例子是招呼人时轮不上;第六个例子
是给人瘙痒,得到感谢的是其他四指。所以这段话通过例子来表现大拇指吃苦耐来、默默奉献
的特点。
(3)食指
师:前面我们介绍了拇指,下面我们来看看食指,我们先来看食指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提出出示句子: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只窈窕,都是直至落落的坚
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师问:这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从“可不如”“虽不如”“却比”等词中,体会到对比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对比
师问:通过对比写出了食指的是什么特点?
生举手回答,全体讨论
预测学生的回答:外表不美观,工作不如拇指吃力,工作复杂等特点
师小结:写出了是指强硬而不柔美的外形和工作复杂的特点。外形不美是食指的短处之一。
课件出示句子: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
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扎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师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答:排比
师问:这样写出了食指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总结出有敢于冒险,遇到危险敢于消受,以及下句话中提到
的不如大拇指机敏等特点。
指生回答
师小结:写出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这也是食指的优点所在。
(4)中指
师:介绍完拇指和食指,该中指了,同学们都知道,中指是五指中最长的一个,那我们就来看
看中指有什么特点吧。
课件出示句子: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
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师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答:拟人。
师解释:把中指与周围拇指的关系写成了关公左右的关平和周仓,所以把拇指当人来写,很形
象、生动。
师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联系下句中的“曲线优美”“养尊处优”,这两个词都有高傲的意思。
师小结:因为中指所处的位置独特,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
“养尊处优”的性格。这点也自然成了中指的优点,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寥寥几笔,勾
勒出中指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
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师问:这句话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生回答:中指取物的事
引导学生感受上句话“每逢做事,名义上中指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
师问: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中指呢?
生举手回答:华而不实,虚伪,傲慢等等(以此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师小结:通过描写中指取物时的表现,体现了中指沽名钓誉、华而不实的特点。所以干活不出
力是中指的典型缺点。
(5)无名指、小指
师:排在五指中的后两位是无名指和小指,下面我们来看看无名指和小指有什么特点吧。
课件出示句子: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师问:这句话写了无名指和小指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用句中的词语表示。
师小结:概括交代了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能力薄弱的特点。其中体态秀丽是他们的优点,
能力薄弱是他们的缺点。
课件出示句子: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
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
师问:你能找出这句话中描写了无名指和小指的哪些作用吗?
学生边说,老师边用红色线表示哪些作用。
师小结:从无名指和小指在生活中所做的细微小事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作用小,能力薄弱。
课件出示句子: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
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师问:这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式呢?
引导学生从“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句话体会用了什么写作方式。
指生答:反问
师问:这样问强调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问句的答句“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中思考
师小结: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
最优美的。
(6)想象说话练习
课件出示五根手指的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自由挑一手指,说说它还有哪些优点或者缺点?
给1、2分钟的准备时间,生自由举手回答,(目的是检查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程度的同时锻炼
学生们的说话能力)
师总结:到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五根手指,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在来一起回顾一下五根手
指各自的特点吧。
指生回答,老师做总结,并同时课件出示
师小结:大拇指的特点是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最肯吃苦。食指的特
点是不窈窕;勤奋、敢于探险,机敏。中指的特点是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养尊处优;沽名
钓誉,华而不实。无名指和小指的特点是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
4.学习第三部分
齐声朗读第6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师问: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引导学生先说出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比喻,然后让学生感受团结的力量,同时说出那句话“团
结就是力量”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这句话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句话点明了主
旨,起到了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5.探究启示
通过学习课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引导学生说出团结就是力量的中心思想
生自由发言,回答自己得到的启示
师小结:五根手指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的形状、性格、用途自然有所不同,它们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但是“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据有用,根据有力量,
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团结起来,才能克服各自的缺点,才
能达到更大的效果,才能战胜困难。
四、课堂总结
本文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刻画出了姿态
各具特点、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消受——(享受)机敏——(机灵)
秀丽——(秀美)渺小——(微小)
养尊处优——(娇生惯养)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机敏(迟钝)薄弱(雄厚)
渺小(伟大)
养尊处优(含辛茹苦)
六、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2.把五根手指的特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总写: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1)
大拇指
5.手指详细介绍食指
(2-5)中指
无名指和食指
总结:团结一致,根根有用(6)
【教学反思】
《五指》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5课,课文通过介绍人的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不同姿态,不同作用,告诉了我们“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全文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对比等,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在讲授时,让学生亲身去体会作者运用的每种写作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说出,也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个组回答得多。以此来调动和检查同学们对课文写作方法的掌握与理解。同时在讲每根手指时都要让学生明白一根手指能做到的事情很少,只有五根一起合作才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所以让学生总结出“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作文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文案: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通过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2.理解“清白”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出示《石灰吟》,齐读。
2.吟的意思谁知道?(古时候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吟诵的意思)
3.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出示《游子吟》。指背《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吟诵了母爱的伟大。所以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石灰。那作者吟诵石灰的什么呢?
二、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自读。
3.检读。相机理解焚,范写焚。
4.读出节奏,指读,齐读《石灰吟》)
三、读懂诗意,感悟画面
过渡:同学们,于谦认为石灰全不怕。全不怕,什么意思?石灰不怕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诗,去体会体会。(理解与画面结合在一起)
1.不怕千锤万击:什么是千锤万击?
(锤,敲打。击,撞击。“千锤万击”,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表示撞击的次数多。“千”和“万”是虚词)
像这样成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
读着“千锤万击”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ppt,石灰的原料就藏在这样的深山里,要变成石灰首先就要经过千万次不断地锤击敲打,但他浑然不怕,你来读读这个画面(指读)。
你还读出他不怕什么?
2.不怕烈火焚烧: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出示ppt:1000度的超高温度,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
过渡:是呀,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3.(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你知道若等闲是什么意思?把它看成是平平常常的小事,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一首诗来理解他的意思。出示诗句,理解词意。
4.面对烈火的焚烧,石灰是那么的从容自若,他压根就不在乎这这痛苦。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指读。评价。齐读)
5.不怕粉骨碎身:出示PPT,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指读1-2名学生)
6.出示ppt,这就是石灰的一生,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全不怕。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
(指读,齐读)
7.石灰什么危险与磨难都不怕。那它怕什么?——怕的是没有清白留在人间。(理解清白)清白就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原来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还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
8.出示整首诗,刚刚我们读到了一幅一幅的画面,现在你能完整的连起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吗?(同桌两人相互之间说一说)
9.同学们,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画面的想像,你认识了怎样的石灰?(坚韧不拔,坚强不息,视死如归,不畏艰险,有着崇高的理想)这些精神其实都是石灰留在人间的清白。
10.教师总结: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
教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生起。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石灰的敬佩之情,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自由读,指读,齐读)
9.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就得这样反复地诵读。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清白(板书:清白)
四、读出思想
过渡:留下清白仅仅只是石灰的意愿和理想吗?
1.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评价他。
(两袖清风,清廉爱民,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2.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于谦和石灰的身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呢?
(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不怕磨难,都百折不挠,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
3.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是在写他自己)。
4.是呀,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伟大人格的印证,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古诗中这种写法就被称为托物言志。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志向。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你知道哪些?——《青松》《竹石》。
过渡:是啊,诗人总是借助这些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于谦就是借助了石灰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险等的志向。
5.(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一心为国,却仍受到恶势力的压迫,被押赴刑场。
(1)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刑场上,于谦又想到了他年轻时写的那首石灰吟,于是轻轻吟道——(女生读)“粉骨碎身全部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此刻,于谦很坦然。他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亦何惧?他再一次大声地吟诵着——(男生读)
(3)听到于谦的吟诵,全城的老百姓也大声吟诵着——(齐读))
(4)历史终将过去,但于谦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清白品格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让我们把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背诵古诗。
6.会背,也要会写。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生拿练字纸练字。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附:
于谦生平资料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
于谦从小发愤苦读,以文天祥作为自己的榜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步入仕途后,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公元1423年,刚刚上任不久的于谦被派往西南视察军队,安抚少数民族。于谦一到那里,微服私访,查实官兵滥杀无辜,并冒充匪徒、向朝廷邀功请赏的罪行。他立即向朝廷上奏,促使朝廷下令严禁滥杀无辜,被尊称为“于青天”。
他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显示出为民除害的决心。于谦巡抚山西、河南在任19年,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他奏请朝廷减免灾区农民拖欠的租税;在各地设置“平准仓”、“惠民药局”,平抑粮价,救济贫苦;大力兴修水利,连年整修加固黄河堤坝;设法安置流民,开垦荒地,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忠心爱戴,百姓称他为“于龙图”。
他做事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一心为民,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给达官贵人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
1449年,瓦剌开始大举进犯,俘虏了明英宗。大部分官员束手无策,有人竟建议迁都南京。于谦立即严词斥责,拥立英宗的弟弟为景帝,主持军务,亲自督战击败了敌军,迫使敌军无条件送还英宗。这标志着明朝抗击瓦剌的战争胜利结束。于谦在抗击瓦剌、拯救国家危亡的斗争中,建立了莫大的功勋,成为明代的民族英雄。
1457年,发生“夺门之变”,一直嫉恨于谦的石亨和徐有贞拥立英宗复位,污蔑于谦图谋叛逆,将他斩首。抄查于谦私宅时,却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和谋逆的罪证也没有查出来,于谦的住处仅遮风雨,除了书籍外,家无余资。于谦被害后,百姓痛心疾首,京郊妇孺无不洒泪悲泣,齐声为他呼冤。
1465年,朝廷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作文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文案: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我最好的老师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习字词,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新来的王老师的魅力。
3、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老师,我不仅是大家的新老师,还是“非常六加一”节目大名鼎鼎的主持人李咏的同名兄弟李勇。我们六(7)班今天就是“非常六加一”节目现场,每位同学都是参赛者。节目现场还请来了嘉宾——明德小学四(2)班新来的王老师,想认识王老师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王老师打打招呼吧!
板书课题:新来的王老师
过渡:参赛可有条件喔,让我们来检测:
检查预习:
1、我会读
撇撇嘴折叠齐刷刷大踏步哄堂大笑前仰后合资质平庸差生
2、新来的王老师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相机板书)
二、明确学习目标(相机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蔡林
过渡:节目现场的另一位嘉宾也闪亮登场了,让我们一同走近蔡林,解读蔡林。
学习要求(—):
1、速读课文1—15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文中王老师与蔡琳同学对话的语句,同桌或小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1)抽生分角色朗读蔡林和老师的对话。
(抽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并找出文中与三个问题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2)蔡林在同学心目中是个怎样的学生?
(3)蔡林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学生?
(4)新来的王老师认为蔡林是个怎样的学生?
(二)续读课文,解读蔡林
过渡:自认为是差生的蔡林,王老师还想和他多说些什么,上课铃响了,王老师只好让他回教室上课,放学时王老师等在校门口,递给他一封信,蔡林拿起信自顾自走了,他忍不住拆开了信,想知道信里写了什么吗?就让我们和蔡林一起打开这个神秘信封。
学习要求(二)
1、找出文中信的内容读一读,说说王老师送给蔡林的“差生档案”中写的是什么?蔡林同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1)抽生朗读“差生档案”内容。
(2)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悟。
(3)此时此刻蔡林同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相机板书)如果你就是蔡林同学,你想对王老师说什么?
(4)展示学生自己搜集的“差生档案”
四、当堂训练
小练笔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或一些挫折、磨难,一定有很多人给过你支持、帮助与鼓励、给你勇气、给你自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以“××,我想对您说”为话题,用简单的一段话写下你内心最真挚的话语。
五、学习反思
教师口述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反思是否达到。
六、板书设计
差生档案
新来的王老师蔡林(自卑自信)
帮助、鼓励


结语:《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案》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