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作文 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总结文案

2019-03-11 五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作文 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总结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作文  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总结文案

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作文 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总结文案: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一、多音字:
扎:zhā(扎实)zā(包扎)zhā(挣扎)
散:sān(散文)sàn(散步)
刹:shà(刹那间)chà(古刹)
二、重点解释:
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
不屈不挠:形容十分顽强.
三、填空
1、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说话、写作等本领,表现了她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2、引号的三种用法:①直接引用;②强调;③特殊含义
3名著便览——《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的人,竟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女子学院。她一生写了14部巨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时隔一百多年,我们穿过悠长的时光隧道,回眸凝视这位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弱女子,我们不由得惊叹:生命的奇迹究竟是如何诞生的?翻开她的自传《假如我有三天光明》,也许我们的心灵之光将由此点燃。
4、表示勤奋学习的成语:发愤忘食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引锥刺股凿壁偷光
9、《二泉映月》
一、多音字
强:jiàng(倔强)qiáng(强大)
当:dǎng(势不可挡)dāng(当然)
二、重点解释: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倒映在湖中,像碧玉沉在水底。
坎坷:指道路土地坑坑洼洼,比喻不得志。
饱经风霜:饱,充分。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三、填空
1、课文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3、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5、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0、《郑和远航》
一、多音字
载:zài(满载)zǎi(一年半载)
二、重点解释
魁梧:身材强壮高大。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或广阔壮大声势大。
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化险为夷:夷,平坦、平安。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惊叹不已:已:终结。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三、填空
1、课文重点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2、本文是按“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写的。
3、本课是从“与各国君臣的交往”和“与百姓的交往”来写“友好交往”的。
4、本课是从“险恶的风浪”和“海盗的袭击”来说明当时的“凶险”的,写“凶险”,是为了突出郑和的镇定、英勇和智慧。
5、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6、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多音字
横hèng(飞来横祸)héng(横竖)
血xuè(血溅墙头)xiě(鸡血)
二、重点解释
前无古人: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空前.
悲愤交加:形容悲痛和愤怒交叉在一起.
三、填空
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如何理解这句话:“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2、这是一篇写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耗费13年的时间,才写成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12、《精读与略读》
一、易错生字
报刊书籍逐字逐句梗概
二、解释
一目十行:形容看书级快。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知识、文献非常丰富.
三、填空
1、略读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
2、这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精读与略读两种读书方法,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略读是精读的基础
4、略读的方法:①读提要、前言、章节目录;②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附送: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题(人教版)
胜利园: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今天是我们收获胜的节日,请大家
用自己智慧的双手去采摘胜利园里成熟的果实吧!
我的班级:我的名字:我的成绩:
一、积累应用关(共30分)
一、拼音乐园:认真拼音后再把相应的词语工整地写下来。(4分)
Liánpéngpēitāixiūkuìyòuzhì
()()()()
二、搭配词语,连上线。(4分)
增加铃铛幼稚的太阳
耐住心头暖和的响声
戴上情趣轻松的心灵
重临寂寞清脆的步伐
三、补充四字词,并选择正确的词填空。(5分)
()不自()默()()声()尽脑()
()心所()一本()()运转()()
1、这是一道难题,我()想呀想,终于有了眉目。
2、在老师面前,他总是()可在同学面前调皮得很呢!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反义词。(3分)
1、下课玲响了,安静的课室变得()起来了。
2、由于人们不环保,澄澈的河水变得()。
3、以前小明的身体可轻盈了,由于不动脑筋不睡觉,现在变得非常()。
五、修改病句。(4分)
1、我的家乡是山东人。
2、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进了自己的缺点。
六、填空。(3分)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童年的发现》
学习这句时,我利用方式搜集了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受到迫害的资料,
我知道了。
七、积累佳句,并写出你的座右铭。(3分)
1、,,空悲切!
2、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我的座右铭:
八、默写古诗《牧童》。(4分)
————————————————,—————————————————。
————————————————,—————————————————。
二、阅读思考关(30分)
(一)、课内阅读(1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juéjiáo)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
(jué,jiáo),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xì,jì)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稚嫩,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huán,hái)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怀念,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
1、在文章中选择求正确的读音或词划去。(4分)
2、照样子仿写词语。(2分)
又干又冷——————————————————
不声不响——————————————————
3、本文的题目真有意思,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2分)
4、读划线句子,我体会到作者这样的感情
我用的语气去朗读的。(2分)
5、童年是充满童真,充满幻想的,我们的童年即将过去,我也要写几句绚怀我的童年:(2分)
(二)、课外阅读。(18分)
三户山遐思
一片花叶绚烂的果树林,使我迷惑了。这是什么地方?
我站在大堤(tí,dī)上,向四面张望:南面,在不远的地方,耸立一座红色的房屋;北面,是人烟稠密的村庄和绿海似的麦田,再远就是和天空混成一色的碧蓝的大海;西面,在河西岸,就是县城。那高耸着的红色楼房,就是县政府的大礼堂;东面,那巍然屹立的山峰,就是我们解放军歼灭蒋军一万二千人的有名的三户山。哦,我终于想起来了,想起来了。
这就是1946年我们武工队经常活动的地方。当时曾是一片荒凉而恐怖的沙滩,“还乡团”曾在这片沙滩上惨杀过一百多穷苦农民。
今天,在这曾被鲜血染红的沙滩上,长起了枝叶茂密的果树林。鲜花正在盛(shèng,chéng)开:火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妖艳的海棠花……都开得笑盈盈的,万紫千红,飘荡着浓郁的花香。成群的蜂蝶在花间飞舞,百灵鸟在锦簇般的果林上空欢乐地歌唱。天,是瓦蓝瓦蓝的。
我走进幽静的果树林,花香醉人。软绵绵的细沙,在脚下沙沙地响着。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2分)
2、写近义词,反义词。(2分)
近义词:屹立()歼灭()
反义词:欢乐()幽静()
3、用波浪线划出站在沪山上联想到的内容。(2公)
4、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5、根据短文的意思,给下面的词或字选择准确的解释画“√”。(2分)
迷惑:①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②使迷惑()
张望:①看,望()②陈设,铺排()
6、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再造一个拟人句。(2分)
7、词语积累,照样子,写词语。(4分)
笑盈盈————————————————————
万紫千红————————————————————
8、我走出果树林,细沙,在脚下沙沙地响着。我能听懂细沙所说的话:(2分)
三、小练笔(5分)
有的同学说:“现在有了电脑,练写字就是多余的了,用电脑打出来就行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四、作文(35分)
题目:童年憾事童年乐事童年幸事
要求:选择一则题目,展开描写,突出重点,体现童年的特点,不写错别字。
同学们,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就要结束了,你完成得怎么样?认真检查可不要忘记呀!记住:别把遗憾留给自己。

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作文 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总结文案:

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情
一《古诗三首》
A《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1断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字词: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闲着,各自做各自的事情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译文:白天触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主题:《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民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天忙碌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重点:
三幅画面:1.昼景(耘田)。2.夜景(绩麻)。3.儿童学种瓜。
前两句:农家人日夜劳碌,紧张地劳动,可以看出他们朴素、善良、勤劳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后两句:有趣味性,小孩子模仿大人种瓜是农村常见的现象,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热爱劳动、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1断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字词: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一种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天然玉石,不是现在的玻璃
3译文: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做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4主题:《稚子弄冰》写小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全诗清新明快,画面有声有色,富有情趣,稚子的喜乐与失望浮现在眼前,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孩子的天真烂漫。
5重点:
前两句:“脱”字用的好.作者用”脱”这个字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小孩子取冰的动作,表现出了小孩子天真可爱与氦气活泼的天性.
后两句:“忽”字极为准确地写出了冰块碎落的猝不及防,让人更容易想象出当时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到失望无比的神态变化。
写法特色::全诗描绘了稚子弄冰的画面,通过写“晨起脱冰—穿线作钲—敲冰—冰碎”这一过程,表现了稚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诗歌既从视觉方面刻画了稚子的动作,如“脱、穿、敲”,又从听觉方面描写了敲击冰块发出的如玉磬般清脆的响声,以及冰块像水玉落地玻碎的声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面富有情趣。
C《村晚》【宋】雷震
1断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字词:
陂:池岸
衔:口里含着,文中指落日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
漪:水中的波纹
归去:回家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3译文:池塘里长满了水草,池水几乎漫上了堤岸,山衔着落日,他们的倒影浸在寒冷的水中。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4主题:《村晚》描绘了乡村傍晚恬静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景色,勾勒出一副牧童晚归图,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流露出诗人对乡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5重点:
前两句(写景):两个“满”字写出了这个季节生机勃勃的特点,“衔”和“浸”字写出了落日西山时,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美景,给人一种画面十分优雅美丽之感。
后两句(写人):描写了一副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手握短笛随意吹奏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朴自然的牧童形象。
D课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
1《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所见》[明]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祖父的院子》选自《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A理解词语:
明晃晃:光亮闪烁。
闪烁:光亮摇摆不定,忽明忽暗。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草率、敷衍、随便、不细心。
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同
存心:怀着某种念头。本文指怀着要追上的念头。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阴凉:太阳照不到而凉爽。
B反义词:
新鲜-糜烂漂亮-丑陋承认-否认黑暗-明亮随意-拘束马马虎虎-认认真真
C近义词
闪烁-闪耀瞎闹-胡闹存心-故意愿意-乐意
D主题:本文通过对祖父的园子的介绍,以及描述作者跟随祖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地玩耍的美好感受,表现了作者儿时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幸福、自由、快乐的心情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E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对园子的初步描绘: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各色昆虫-新鲜漂亮,园中之树-富有活力)
第二部分(4-14)难忘的园中往事:写“我”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以及自己自由自在地玩耍。(跟着祖父: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自由游戏: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快乐
第三部分(15-16)园子里的一切:写不只是“我”,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太阳下的园子:健康、漂亮。植物动物:自由有灵性)
第四部分(17-19)园中快乐入梦:写“我”在园子里玩累了便快乐地入梦。以地为床、草帽遮脸
F重点:
1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园中时的哪些情景?“我“在祖父的园子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2)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3)沐浴阳光,感受花鸟虫果的自由。(4)用草帽遮住脸睡觉。
园子是“我”的童年乐园,在那里“我”感到自由、快乐。
2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祖父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我”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孩子,有一颗自由的心。
祖父是一位勤劳、慈爱、幽默、宽容的老人。
3为什么说是“祖父”的园子?
因为“我”的自由快乐源于领“我”到园子的慈爱的祖父,所以称园子是“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
三《月是故乡明》作者:季羡林
A反义词
澄澈-浑浊不可胜数-寥寥无几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B近义词
孤单-孤独陪衬-衬托不可胜数-不可计数澄澈-清澈旖旎-绮丽巍峨-雄伟
C主题:本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怀念与眷恋。
D层次:
第一部分(1):写每个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第二部分((2-6):写“我”年近耄耋,仍然怀念故乡的月亮。
第三部分(7):篇末点题——月是故乡明。
E重点:
1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
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之情。
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在故乡的月夜,“我”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月亮成为“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无可替代。月亮在何处都是同一个月亮,甚至他乡的月亮景致比故乡的月亮景致会更好。只是,人不仅用眼睛看月亮,还会带着情感去体味月亮,所以会感觉“月是故乡明”。
F关于思乡的诗句
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3《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作文 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总结文案:

统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含答案)
9古诗三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蓟北(jíjì)涕泪(tìdì)巫峡(wūwù)襄阳(xiāngxāng)
二、读拼音,写生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rèn()yuè()上mó()天。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例岳上摩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五、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六、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从军行》中,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抱负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达中原人民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诗人忽闻捷报喜极而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三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_________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__和很________。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比喻B.夸张C.拟人D.对比
3.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4.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古诗阅读。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前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气氛?()
A.和平宁静B.悲伤凄凉C.欢快热烈D.紧张激烈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思是何处吹奏《梅花落》。
C.第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3.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jì√tì√wū√xiāng√
二、仞岳摩
三、1.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社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2.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3.白天也要开怀痛饮,纵情歌唱,春天在岛语花香的伴随下回家,旅途可不会寂寞。
四、A五、A
六、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七、1.黄河华山长高2.B3.C
4.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八、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九、1.C2.A3.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4.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作文 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总结文案: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19年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