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缺憾”与“满足”的寓言作文 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感悟文案

2019-03-11 四年级作文 类别:其他 3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缺憾”与“满足”的寓言作文 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感悟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缺憾”与“满足”的寓言作文  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感悟文案

“缺憾”与“满足”的寓言作文 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感悟文案:

有一个圆,它缺了一个角,它很不快乐,它便去找自己失落的一个角。它一路唱着歌,因为它缺了一个角,所以它有时停下来和小虫说说话,有是闻闻花香,过的很快乐,然而它经历艰险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角后,自己却不再快乐,它滚的太快了,不能停下来和小虫说话,不能闻闻花香,它渐渐的明白了,轻轻的把一角放了下来走了,它又边走边唱,继续找自己失去的角。
圆,正是因为有了缺憾,未来就有了梦想、追求,有了无限的转机,其实有了缺憾也很快乐。人生不可免的就是缺憾,怎样面对,逃避不一定快乐,得不到长久,许多的答案都不只有一个,所以不管悲伤快乐,我们永远有路可以走。
缺憾是“圆”的遗憾,但因为缺憾它也很快乐,并不难过,面对自己的缺憾,为什么一有他就拼命的去补足去满足。也许我和“圆”一样也懂了。世上的某一件事都有许多答案,不是只有一个,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始终都有路可以走,你明白了“圆”的那个举动了吧!

“缺憾”与“满足”的寓言作文 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感悟文案:

《失落的一角》是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它讲的是有一个缺了角的圆,它很羡慕同伴,可以随意地滚来滚去,于是它决定去寻找自己那失落的一角。一路上,它历经了千辛万苦,翻越高山,跨过大海,躲过雪灾,来到了陆地,遇到了蝴蝶、小鸟、瓢虫,和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快乐地唱歌,和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忧愁。就这样它快乐地唱着歌,寻找着自己的角。终于它找到了自己那失落的一角,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它很高兴,想把自己的快乐告诉朋友,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分享时,却发现自己的嘴张不开了,不能说话了,也不能唱歌了,和朋友们也无法交流了,只能不停地滚动。于是它开始感到孤独,不再像从前那么快乐了。最后它决定放弃那一角,又成了一个不完整的圆。它又像从前那样有了快乐,又可以和朋友一起唱歌了,它感到很幸福。读完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有的时候有缺憾也不是件坏事,很可能是件好事,就像我吹葫芦丝一样。当我练习时,窗外传来小朋友的欢歌笑语,可是我不能去。虽然我玩的时间没他们多,但是我的演奏水平却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在这里我同样享受到了快乐。当你在这里失去了一些东西,你不要气馁,你要怀有信心和目标,可能会从其它方面得到另一种收获,你也会感到同样地快乐。

“缺憾”与“满足”的寓言作文 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感悟文案:

关于缺陷的哲理故事:缺陷也是一种美
关于缺陷的哲理故事——
缺陷也是一种美
三个多世纪前,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沙加汗,决心为他难产而死的爱妃蒙泰兹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华美壮丽的陵寝,设计时当然从外到内巨细靡遗,无一处不是完美的对称。不料这座耗资过巨的爱之杰作弄得民穷财尽,沙加汗被篡位的亲生儿子囚禁起来,郁郁而终;原先想为自己另建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寝,与泰姬陵遥相对应的美梦也碎了。更可悲的是,他死后无处葬身,棺材就被放置在泰姬陵内,蒙泰兹棺椁之旁--这一来,就破坏了他讲求的至高无上的对称美了!然而正因为此,沙加汗得以与爱妃生同枕死同穴。他若地下有知,是该喜还是该憾呢?
其实对称并不一定就美。就像太整齐完好如蜡像的脸孔是乏味的,有时左右不太对称的脸反而更有魅力。事实上,惟有不完美的状态,才充满变化与发生的可能,才具有一种持续的生命力,或者说,才因而成为另一种美--缺陷美。

“缺憾”与“满足”的寓言作文 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感悟文案: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心理点评:
你在为谁而“玩”
这个寓言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那么,它有多高?
一个冰箱?一层楼?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心理点评
到现在,我拿这个寓言问过十几个人了,只有两个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
这个对比让不少人感到震撼。因为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
当然,人生比这个寓言更复杂一些。有些人,一生认定一个简单的方向而坚定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我一个朋友的人生方向是英语,他花了十数年努力,仅单词的记忆量就达到了十几万之多,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也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方向也很明确,譬如开公司做老板,这样,他们就需要很多技能———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决策技能等等。他们可能会在一开始尝试做做这个,又尝试做做那个,没有一样是特别精通的,但最后,开公司做老板的这个方向将以前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努力统合到一起,这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生折叠,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切记:看得见的力量比看不见的力量更有用。
现在,流行从看不见的地方寻找答案,譬如潜能开发,譬如成功学,以为我们的人生要靠一些奇迹才能得救。但是,在我看来,东莞恒缘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毛正强说得更正确,“通过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缺憾”与“满足”的寓言》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缺憾”与“满足”的寓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缺憾”与“满足”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