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下册数学(精选)作文 下册数学课本电子版文案

2019-03-10 三年级作文 类别:周记 6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下册数学(精选)作文 下册数学课本电子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下册数学(精选)作文  下册数学课本电子版文案

下册数学(精选)作文 下册数学课本电子版文案:

1.米的来历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各国各地的计量制度也很不统一,不便于交往。1790年,法国国会提出创立新的十进计量制度的建议,以统一计量制度,1795年,他们确定以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命名为“米突\",简称“米”,即“公尺”。
我明白了,这就是米的来历!
2.面积
本周我们学习了面积,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认识周长并能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对于面积的含义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如家中的面积,我国领土的面积等。
首先,理解物体表面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也有大小之分,如黑板、书本、课桌、文具盒等都可以叫物体。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表面大,有的物体表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
再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平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
3.数学周记
星期天我和妈妈在家玩数学游戏,我们,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拿着1—9的数字卡,我们随手拿一个数字卡,我们随手拿一个数字用乘法相碰,比如我拿的是7妈妈拿的是9,那就是7乘于9等于63,如果回答对了妈妈就给我一朵小花,如果错了就让我读3遍,我拿对了11朵花,也错了6题,一共做了17题。11+6=17。

下册数学(精选)作文 下册数学课本电子版文案:

(完整)西师版三年级下期数学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总复习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
1、整十数乘两位数:不看整十数末尾的0,(转化)变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求出积,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没看的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第一个乘积的末尾对齐个位写。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第二个积的末位对齐十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注意:第二积的末位对齐十位写,因为是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实际是几十乘两位数的乘法,末尾上(个位)实际是0,在写竖式时可以省写。检验方法: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如果积相等,说明计算正确。
整十数乘整十数的方法:把不是0的数相乘,再数前面因数一共有多少个0,积的末尾就添几个0
3、估算:方法)。
注意:估算要看关键字词如“大约”,要与精确计算区分开;买东西等特殊情况下的估算要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尽量“看大”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越接近准确结果越好。估算在于速算。
4、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2)积不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倍数,积不变。
(3)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积就扩大倍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得0。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一商二乘三减四比);具体为:
(1)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与除数比较大小,判断商可能是几位数(首商);
(2)从高位(百位)商起,一位一位依次往低位除;
(3)哪一位数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数上添0占位;
(4)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数位对齐。
3、笔算除法的顺序:(1)确定商的位数;
(2)试商;
(3)检查;
(4)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5、规律:(对个例的计算、观察分析、讨论小结很重要)
(1)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2)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除数也扩大(缩小)几倍,商不变。
(3)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几倍。
规律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举例计算(如扩大缩小类题)。
列竖式计算:(计算必须人人过关,检验必须平常训练到位,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学生养成习惯。只要有计算的地方就要检验至少2次!)
计算基本题型:
(1)口算:
20×6=30×60=400÷4=560÷7=303÷3=
(2)竖式计算:
84×65=416÷8=648÷6=906÷3=
四、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小数:含有小数点的数就是小数。以小数点为准,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小数点后第一位是十分位,表示十分之几;
小数点后第二位是百分位,表示百分之几。
2、读写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直接依次从前往后读数字(小数部分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一读出来)。
3、比较大小: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就大;整数部分相同,比小数部分:从十分位依次往低位比,高位大的就大。
4、一位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依次加减,低位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低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当10再减,结果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小数部分末尾的0可以省写)。
5、小数的意义:整数不够用;(当测量长度时有时取不到整数)。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基本题型:
1.
2.5角3分用小数表示()元,5在()位上,3在()位上。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面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1、1)—指甲盖、橡皮擦、邮票、写字本封面……
平方分米:(1、1)—手掌、桌面、电脑屏幕……
平方米:(1,1)——两个人合抱、教师地面、黑板、墙面、操场……
3、面积单位的进率:1=1001=1001=10000
(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为100)
注意:面积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乱用,要注意牢固区分准确使用,表示长度如周长、长短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用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不能与面积单位比较大小。用方块拼图,面积不变,周长会变。用同一根绳子(周长一样)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比较:它们的周长相等;)(面积比较: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
4、面积单位换算:
大单位化小单位:100(添2个0)
小单位化大单位:100(去掉2个0)
基本题型:38页2、3题注意复名数化单名数。
5、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及变换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周长÷2-宽
宽=周长÷2-长
长+宽=周长÷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
6、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变换式: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面积÷宽
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长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注意:要求长方形面积,必须先找准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面积必须先找准它的边长。
组合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必须动手或想象(切割移补法)再准确计算。图形周长、面积计算注意要带正确单位,写好答语,要分清是求周长还是面积再解答。
操作题:
1、作图:画周长(或面积)一样(或多多少、少多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相关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再画图、检验。
2、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单图,组合图(注意切割移补---凸出组合图:作辅助线把组合图分成两部分;剪切缺陷组合图:补充完整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带正确单位,写好答语。
基本题型:
五、统计:
1、认识条形统计图,特点:直观;
2、制作流程:⑴收集整理数据:分类可按形状、大小、颜色、种类等,一般以一个标准分类即可,用“正”字记录分类数据;
⑵制作统计表:设计“横栏”(2~3个)、“竖列”(4~6个)分段要注意合理性。合计的作用:核对分类统计数据与原始数据是否一致;
⑶制作统计图:横纵坐标所代表的意思标出来,单位写好,一格一般代表1个单位量;
⑷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或提出并解决问题。
六、旋转与平移、轴对称图形
1、旋转:物体绕一点转动的现象叫做旋转(方向时刻改变)。
2、平移:物体沿直线移动的现象叫做平移(方向不变)。
3、轴对称图形:折痕两侧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4、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关键:能找到对称轴。
应用题
1、归一应用题(照这样计算):通过1组相关联的量求出单一量(每份数),再以单一量为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结果;也可以通过前后两个总数的倍数计算出题目要求的结果。
2、份数相同的两个量求总和类:当两个量份数相同时,可以分别计算出每个量的总数,最后把两个量的总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个量的每份数相加,再求每份数之和的份数对的总和(几对这样的每份数之和用乘法)。
3、求周长、面积或长、宽、边长的应用题:
(1)、求周长、面积都必须先找准长和宽或边长,再正确运用周长和面积公式列式计算;
(2)求长、宽或边长的,要运用周长或面积变换公式列式计算;
(3)求粉刷墙体或铺地板砖费用、收庄稼的重量、浇水或铺设水泥路面等应用题,必须先求出实际面积和每个单位面积的单一量,再应用实际是求几个几的和的解决方法计算出结果。
(4)注意:应用题必须认真审题,找出(圈出)相关联的量及隐含的已知条件(关键字词)、问题及问题个数,再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找准列式依据或题型(如比一比类、至少类、合理性类、归一问题类、工程问题类等),再逐一列式计算,每一步都要比对数字,准确计算,仔细检验,特别是带好单位和写好答语,注意格式规范正确。几何应用题还要特别注意单位的统一,单位不一样要注意先换相同的单位再进行计算。应用题训练:基本类型系统训练,牢固掌握;适当进行有难度的类型训练。

下册数学(精选)作文 下册数学课本电子版文案: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地图上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并在图上用简体标出北方。
知识点:位置的相对性。
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
题型:小明在小红家的西北方向,小红在小明家的()方向。
作图题(题型):
(1)看图找方向。练习册第页第2题
(2)根据要求画图。(考试以教材中出现的例题为主。)书第10页第2题
(3)路线图书第页做一做。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1200÷6=2000÷4=(易错题)
估算:132÷6≈499÷≈
笔算:易错960÷6=
验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题型:□62÷3,商是三位数,□最小填(),商是两位数,□最大填()。
对比:06÷,商的最高位是(百)位。
06÷,商是(三)位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三单元统计及四上复试条形统计图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横向统计图的绘图顺序是从下到上,绘图时要标上数据。
复式统计图要关注图例。
例2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
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②总数÷总份数
题目:
1、一组同学,人浇水、4人挖土、三人运树苗,一共植了36棵,平均每人植几棵?列式:36÷(+4+3)
2、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4个,小亮收集了12个,小兰收集了11个,小红收集了1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列式(14+12+11+1)÷4
注意: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到多少个。
注意:书44页第2题,问的是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很多孩子只注意到了最高。
第四单元年月日
①知识点: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大月每月31天,小月每月30天。
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天。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1日有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平年90天(31+28+31)
第一季度:(1-3月)
闰年91天(31+29+31)
第二季度;(4--6月)91天(30+31+30)
第三季度;(7--9月)92天(31+31+30)
第四季度;(10--12月)92天(31+30+311)
注:上半年天数比下半年天数少2-3天。
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单数年不用算,都是平年;
双数年用末两位除以4,整百年用年份除以400,没有余数是闰年。
③判断大小月的方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④区分时间和时刻。
时间指的是一段,时刻指的是一个点。
例如:一天工作8小时,这是时间;早上8时上班,这是时刻
⑤关于时间的计算。
题目:求起点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主要有三种方法:数一数、分段数、转换成24小时计时法计算。
⑥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普通计时法前要加限制词,24时计时法前面不加。
从第二圈开始,24时计时法要比普通计时法多加12小时。
注意:当天晚上12时又是第二天的凌晨0时,但
晚上12时记作24时
凌晨0时记作0时。
⑦制作月历
考察点:①知道这个月的第一天是周几,②这个月有几天。
变式练习:知道上个月的最后一天;这个月的第二天……
本:4—练习十三全部题目
练习册29页判断;31页填空3---;32页选一选;34-3页填空、判断、选择。
考试题型
制作年历或月历。
计算三个月的天数
判断平闰年、大小月
有关天、年的计算
24时计时法求跨半天、一天的时间计算。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30×30=900孩子容易写成90或600
0×60=3000少数孩子容易写成300
估算:两位数乘三位数49×104
方法:两个因数都看成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便于口算。
注意:因数是一位数的不再估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四上第三单元
积的变换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a,另一个因数乘b,积乘a×b的积。
速度时间路程
10千米\/小时的意思就表示“每小时行10千米”。
每小时行10千米就是:速度为10千米\/小时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下
一步
1.求一倍数的一步计算应用题(18页6题)
2.有余数除法2页例4属于份总关系(得数的变化,表外,除数是一位数)
二步
1.总部总关系(×+×)(34页7题)
2.总份总关系(平均数的题目)共8个
3.总份总关系(典型例题:连乘11个、连除10个)八单元
4.总差比关系(104页11题)
.总份总关系(归一问题120页16题)
6.和倍问题(P27思考题7)
三步
二单元24页7题
应用题
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
①周长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求面积为什么用长乘宽?
道理:长里面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宽里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
=面积里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
长是几,说明一行可以摆几个;宽是几,说明可以摆这样的几行,
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就是求几个几?用乘法算
②相关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宽=长方形周长÷2-长
长方形的长=长方形周长÷2-宽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长
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面积÷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周长=正方形边长×4
正方形边长=正方形周长÷4
③常见物体的面积: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有4平方厘米
一张会员卡的面积约40平方厘米(8×)
数学书的面积约300平方厘米或3平方分米(21×1=31平方厘米)
成人手掌的面积约1平方分米
一块手帕的面积约4平方分米(2×2)
桌的面积约24平方分米(6×4)
黑板的面积约4平方米(4×1)
教室的面积约0平方米(8×6)
一户家庭居住面积约60——180平方米。
体育场的面积约7400平方米(不到1公顷)
甸柳一小的占地面积约1公顷
学校的面积约6000平方米——400公顷。
果园的面积约3公顷
趵突泉公园的面积约11公顷
泉城广场的面积约17公顷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40公顷
故宫的面积约72公顷
济南市的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
东省的面积是16700平方千米。
北京市的面积约16000平方千米
我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一般公园、果园、广场、博物馆的面积用公顷作单位,
国家、省、市、区的面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填单位的方法:填单位时先想填哪一种单位,再选择合适的单位填。
目前学过的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
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单位转化方法: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关键点:①先判断用乘还是除,②再看进率是多少
注:书上出现的题目都是单名数化单名数
⑤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短。
面积4平方厘米,周长(4+1)×2
=×2
=10(厘米)
面积4平方厘米,周长2×4=8(厘米)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大。
周长8厘米,面积3×1=3(平方厘米)
周长8厘米,面积2×2=4(平方厘米)
正方形边长扩大3倍,正方形周长扩大3倍,面积扩大9倍。
⑥题型(补充相关的题目)
已知长、宽求面积或反向;
长正方形面积周长之间有关系的题;
周长同或面积同
题目:练习册页第2题。
拼图形(合并(两三个))和拆图形(求剩余图形的);
题目: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求拼成图形的面积。
从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正方形面积周长,或求剩下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组合图形;书81页11题;五六单元试卷图形题、选择题。
大面积含小面积的(包含除)
题目:五六单元试卷应用题6。

下册数学(精选)作文 下册数学课本电子版文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知识要点:
(一)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1.辨认方向的方法:可借助太阳等身边事物辨别方向,也可借助指南针等工具辨别方向。?
2.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七个方向,知道哪些方向是相对的。?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3.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4.看懂地图。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等。?
(二)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3.综合性题目:给出路线图,说出去某地的走法,并根据信息求出所用时间、应该按什么速度行驶、或几时能到达、付多少钱买车票等等。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想乘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所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乘法口诀做除法的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除法估算:493÷8≈,把493估成480,而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近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所以493÷8≈60。?
(二)笔算除法?
1.【?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被除数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如果被除数最高位小于除数,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3.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如:128÷4=32,用乘法验算,被除数=除数×商,即4×32=?,得数如果是128,则除法算式算对了,否则算错了。?
(2)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如:417÷4=104……1,用乘法验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即4×104+1=?,得数?如果是417,则除法算式算对了,否则算错了。?
4.注意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特别提醒:?
1.口算、估算、笔算除法的方法和格式,其中中间、末尾有0的要特别注意。
2.口算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估算题要注意书写格式(用“≈”,约等号):?
3.解决问题中注意看清题目意思,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需要估大还是估小,有或者不管大小)。
第三单元:《统计》
知识要点:?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记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平均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②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③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会求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分析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6.给出平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7.与时间、速度等知识点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第四单元:《年月日》
知识要点:
(1)年、月、日部分?
1.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
歌谣记忆:?
一三五七八十腊(腊,即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冬,即11月),只有二月有变化。?
2.熟记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3.知道1、2、3月是第一季度,4、5、6月是第二季度,7、8、9月是第三季度,10、11、12月是第四季度。会计算每个季度有多少天,连续几个月共有多少天。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4.给出一个天数会计算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第三季度有(92)天,有(13?)个星期零(1)天;?平年全年有(365)天,是(52?)个星期零(1)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判断平年闰年。年份除以4有余数是平年,没有余数是闰年。?如:1978÷4=494??2,1978年是平年。1988÷4=497,1988年是闰年。?
6.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7.给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会计算这个人多少周岁;给出一个人的年龄会计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如:小华1998年6月出生,到今年6月(15岁)。小华今年12岁,他是(2001年)出生的。?
8.熟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会计算到今年(或任一年)建国多少周年。如:到1999年是建国(50周年);到今年10月1日是建国(60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化。?
如: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上午9时→9时?;晚上9时→21时(9+12=21)?
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
2.【计算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①?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经过10小时30分钟),但这里不要写成(10:30)。?
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②?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③?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19时30分+2时35分=22时05分?
3.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四,制作5月份月历。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整千相乘的方法】先用0前边的数相乘,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再数一数被乘数和乘数中一共有多少个0,再在结果的后边添上多少0。
2.【乘法的估算】:将被乘数和乘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两位数,那么估算的结果就是这两个整十数的乘积。?如: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方法:四舍五入法】: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整十、整百的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①?18×22,先将18看成20,然后去乘22,20×22?=?440,那么18×22≈440;(估大了)?
②?18×22,先将22看成20,然后18乘20,18×20?=?360,那么18×22≈360;(估小了)?
③18×22,将18看成20,22看成20,20×20=400,那么18×22≈400;(不知大了小了)?
3.根据表内乘法估算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估算。?
(二)笔算乘法(特别注意:竖式的格式)
【笔算乘法的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注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20×20=400,50×50=2500
【乘法验算方法】: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第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和比较。?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5.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6.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7.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8.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9.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10010000?100?100?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注:面积和周长是不能相比较的;分清楚什么时候填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填面积单位。?
【使用面积单位时】:?
①?比较小的土地面积,如:公园、体育场馆、超市、果园、广场等一般情况下填“公顷”;?
②?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如:某城市的占地面积、国家的面积、江河湖海的面积等一般情况下填“平方千米”。
1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1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1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宽?=?周长÷2—长?;?长?=?周长÷2—宽1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1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注?意:?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它们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分母是10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01。
(2)小数的数位小数点的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10米,也是0.1米。3份就是3分米、3\/10米、0.3米。?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用米作单位是1\/100米,也是0.01米。7份就是7厘米、7\/100米、0.07米。?注:一位小数的形式实际上是分数十分之几的另外一种表示形式,4\/10写成小数就是0.4。
2、【小数的基本性质】: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如:10.05,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变成了10.050,10.05=10.050=10.0500=10.05000,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3、【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先看最高位,再看次高位,以此类推。?)?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如此类推,直至比较出大小为止。如:4.654小于5.8975.834大于5.4565.654大于5.6335.758大于5.754
4、【小数的加减法】:?列竖式相加减的时候,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再进行加减。
5、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记住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注意: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读准题目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在进行等量交换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已知条件掌握已知条件中的数量关系在进行交换。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下册数学(精选)》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下册数学(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下册数学(精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