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孔夫子上当作文 孔夫子其人文案

2019-03-08 三年级作文 类别:其他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孔夫子上当作文 孔夫子其人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孔夫子上当作文  孔夫子其人文案

孔夫子上当作文 孔夫子其人文案:

孔夫子上过当吗?上过当。上谁的当?自己的眼睛。 当初孔夫子穷困于陈、蔡之间,一连七天不见米粒。一天,他让学生颜回去讨米,颜回讨米归来,烧火做饭。饭还没有熟,孔夫子看见颜回伸手到饭锅里抓了一把便往嘴里送。圣人亲眼目睹,顿时起了疑心,以为是颜回偷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走进房间请老师吃饭。老夫子佯装没有看见先前那回事,说:“我刚才梦见去世的父亲。如果这饭很干净的话,我要拿去祭祀他老人家。”颜回听罢,慌忙说:“使不得,使不得,这饭可不干净。刚才我见饭上面有一撮炭灰,把饭弄脏了。扔掉这点饭很可惜,我便捞出来吃了。”孔夫子听到实情,明白自己冤屈了贤孝的门生,上了自己眼睛的当。?眼睛真是那么不可信吗?未必。常言道:“耳闻是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亲眼所见比起道听途说来,总会更加真实一些。孔夫子说的“目犹不可信”,有点过分。 然而,人们往往以为亲眼所见便是事情的真相,匆忙作出结论,那就容易像孔夫子那样上“眼见为实”的当。从这个意义上说,眼见未必为实。 现实生活中这类实例极多。笔者曾见过一位“大师”踩在玻璃碴上,做些动作,据说这种非常人所为的动作是气功的作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且慢。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就有太平洋岛国的某个少数民族的姑娘,在玻璃碴上跳舞的镜头,有个首领模样的人,还在那上面滚来滚去。在贵州,以踩着刀刃爬上高高的木杆作为一项体育竞赛项目。还有,笔者小时候,见过一些上身裸露的人,用红布包了头,口吐白沫,在烧红的铁链上踏来踏去。他们说这是神仙附体的结果。亲眼所见的是同一类事,得到的却是几种解释。足见光凭眼见是不能下结论的。?再举一例。美国一位从事40年魔术工作的老魔术师,他能拨动手表。任何手表,不论是机械表,还是石英电子表,只要沾过他的手,指针立刻挪动。有人说他有“特异功能”,可他说自己是个魔术师,到中国来就是为了调查所谓“特异功能” 的科学根据的。这个实例再一次证明单凭眼见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 所以,正直、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是从来不单凭表演就坚信什么突破性的科学发现的。他们可以承认某些现象的存在,但必须认真地思索、分析,看一看这种现象能否在同类条件下重复,这种现象是否符合规律,设计这种试验的技术路线是否严密、有无疏漏等等,这样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可靠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还要在继续的科学实验中加以检验。超导研究的突破、室温核聚变的发现研究不都是这样进行的吗?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眼见的只是一种现象,只得到一个表象。这种表象可能反映事物的真相,也可能是事物的假相。人们必须透过现象才能抓住本质。人们要根据以往的理论,对种种表象进行综合地推理、分析、判断,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单凭“眼见为实”是极不可靠的。写于1991年1月

孔夫子上当作文 孔夫子其人文案:

【拼音】dān sì piáo yǐ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他的学生中最喜欢颜回,他十分尊敬孔子。孔子指出缺点马上就改正,孔子问他为什么不去谋个一官半职。颜回说只要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去做官。孔子赞叹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是一个大贤人。
【典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释义】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生活简朴
【相近词】节衣缩食、粗茶淡饭
【相反词】大吃大喝、穷奢极侈、大块朵颐
【示例】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  唐·韩愈《与李翱书》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孔夫子上当作文 孔夫子其人文案:

读《孔子》有感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高人,他不但是外形上的高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他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人,他以一个穷苦孩子出身,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一己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成为了后人心中的“圣人”。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到了亦歌著的《孔子》,对这位“圣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始终未动摇过对知识的渴求,“学而不厌”是孔子一贯学习的作风,在学习上,孔子必定将所学学通、学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孔子怎样用指法音调去弹一首曲子,孔子认真听讲并反复练习,一连几天老是练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老师,曲子的调子学会了,但奏曲的技巧还未学好”,又过了一阵子,师襄子就他学新曲,可孔子却说还未领会曲子的神韵和志趣,又过了一阵子,他认为自己还未体会曲子的作者和为人风貌,一直不停地练,直至体会出曲子的作者必为周文王为止,使师襄子大为佩服,并认定发挥和光大音乐的希望在孔子身上。而联想上自己学音乐,不肯吃苦,能偷懒就偷懒,小提琴或笛子,爸爸妈妈让我多练一会儿,我练那么一两遍就说自己已经会了,或是累死了,死活不肯多练,学别的东西也是如此,只求一知半解,只要会一点儿,就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肯再学。
读完《孔子》,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学习的精神,知道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每一样东西都一心一意地好好去学,一定能学好。

孔夫子上当作文 孔夫子其人文案:

【拼音】xiǎo shòu dà zǒ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
【出处】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
【解释】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对父母的态度
【近义词】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成语举例】小受大走,直将代孟母投梭。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夫子上当》作文,希望在写《孔夫子上当》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孔夫子上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