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正文

《诗经》读书笔记作文 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文案

2019-03-10 一年级作文 类别:读书笔记 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诗经》读书笔记作文 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诗经》读书笔记作文  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文案

《诗经》读书笔记作文 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文案:

《诗经》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诞生于先秦时期,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计有305篇之多,以抒情为主,有《风》、《雅》、《颂》三部分。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诗经》读书笔记作文 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文案: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诗经》读书笔记作文 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文案:

这几天忙得鸡飞狗跳,焦头烂额地应付着白天满满的安排。但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凝眸窗外明亮的灯火,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渐浓的夜意里归于放松。一本《诗经》,一杯清茶,这个夜,就这么地染上了淡淡的书卷气。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前那位伫立苦思,望穿秋水的男子的形象,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河畔痛苦而又心醉地守望。“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她采摘荇菜时的倩影,伴着还未消散的雾气中一对对雎鸠快乐地啼叫,朦胧了男子乌黑的眼眸。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拐角处,被掩埋在现代人追求浮华的灵魂深处的纯粹。当我读到这首小诗时,怦然心跳的感觉是那么地清晰,仿佛自己便是那位顾盼东西的守望者。我想,这应该就是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如藤如蔓,萦绕在读者心中的美丽所在。一字一句,简短易懂且朗朗上口,即使是我这般年纪的也能诵读得抑扬顿挫。可是,这简单的字句之后,却隐伏着一种令我半懂不懂的绵长思绪,恍惚间由书页间逸散而出,潜入我的衣袖之间,再也排遣不开。
反观如今从荧幕到现实,层出不穷的“多边形恋情”,红男绿女开口闭口的“我爱你”,还有车载斗量的花言巧语,满山满谷的欺诈谎言,再到市面上“剧情不够,爱情来凑”的所谓“新潮”小说……我在这个“爱情自由”之声响彻天外的社会里,竭力想要紧握住那种纯粹的相思最后的幻影,可惜却之觉得满眼灯红酒绿,内心却茫然若失。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曾经修订过诗经的孔老夫子如是说。那是一种如玉一般的美,色若羊脂,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我想我已经找到梦境中声声鸠鸣的源头了。
生死契阔
西周后期,自王室东迁以来,周朝天子便失去了对诸侯的感召力与控制力。本来就不十分稳固的和平局面一下子便土崩瓦解。各地群雄逐鹿,争相割据称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存在的只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各国之间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战争,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那些幕后的操纵者们,则正用无数年轻战士们的鲜血作祭品,供奉着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击鼓》正是一位远征将士悲怆的天问。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仲。”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征战南北,一个鲜活的生命,成了统治者手中的一枚小小棋子。在这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之中,战士凝望着天空向着他的故土飞去的一行大雁,瞪圆了怒目。
“爰居其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余林之下。”眼见得征战太久的将士们个个苦苦思归,军心涣散,一路上疲于奔命,连战马也丢了,军纪松散,直如逃命。但战火还在蔓延,军队还在征尘中前行,统治者丝毫就没有考虑过士兵们的心情——毕竟,棋子是不应该有太多情感的。
战士在漫漫征途上,无力地前行着,他的心却痛苦地皱成一团。还记得,在他出发之前,他的妻子为他送行的场景——故乡的土壤泛着一种芳香的青草味,于风中梳理着长发的杨柳还刚刚展开嫩绿的新叶。二人心知这次出征吉凶难卜,但他却以战事将会很快结束为由,故做轻松,宽慰已经心如乱麻的妻子。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远方,集合的号角似乎已经吹响。他牵过妻子的手,一双还未起老茧的白皙的手,“与子成说”,郑重地立下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答应就这么牵着她的手,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阵风沙吹来,敲打着战士铮铮的铁甲。他骤然从回忆堕入现实,心中不由得无明火起:“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唉,那柳阴下的誓言里说的是自己很快就可以和心爱的人聚首。那知,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是不会让我活着回去的,统治者让我长期服役,一点信用也不讲!
——我们这些后人往往觉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句多么美好的誓言。可惜,不知又有几个人知晓这句浪漫的誓言之后,有着一颗怎样归思如焚,怎样悲怆苦痛的心。
见鸳鸯独活于世
当诸侯们为了权利而打得昏天黑地、尸横遍野的时候,神州大地却浸泡在了血与泪之中。《葛生》一诗就是描写的一位战死者的妻子凄婉地悲歌。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青青的葛藤啊!从这大地的怀抱之中生出,覆盖在荆条之上;蔓生的蔹啊!生长在这荒野上,覆盖在这一片空旷的土地上。他们互相缠绕,互相搀扶,多像夫妇之间的相依相伴。而现在,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人世。“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你在那个冰冷的坟墓之中孤单地躺着,难道不觉得孤单吗?语气柔软处,仿佛在深夜之中,于丈夫亡魂之侧耳语。这种口吻,若是对生人诉说,或许应该归为一种惦记;而在百年前那个凄迷的夜里回荡,却又是那样一份痴情,是那么的凄美,又是那么的悲凉。
“夏之日,东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既然人鬼殊途,鸳鸯独存,她也便不对生活抱有什么希望了。她活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希望,就是百年之后,能与自己的丈夫同居一穴,就这么终了一生。
可惜,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知道今后还要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呢。
忽然之间,一句苏轼悼亡妻的词涌上了我的心头:“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诗经》读书笔记作文 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文案:

思无邪——《诗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要学传统经典,从诗词入手,应是条便道。要学诗,直接去读李白、杜甫、王维,虽是康庄坦途,却难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李杜王固然是诗词里成就最高的,但应晓得,他们的成就是在诗、辞、乐府及汉魏六朝诗积淀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我还是选择从《诗经》开始读起。选书方面,从内容考虑,选了中华书局程俊英、蒋见元所编的《诗经注析》;从释义上考虑,以傅斯年的《诗经讲义稿》为辅助。不知道算不算合理。
傅斯年是民国时候的文史大家,早年就读于北大,曾为五四运动领袖,后赴欧洲游学六年,归国后曾任北大代理校长。《诗经讲义稿》是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讲课时候的讲义,是研究诗经的重要参考。
本篇先说《诗经》及后世对其研究之大概。
01、《诗经》是怎么来的?
《诗》是周代的诗歌总集,分为三个部分——风、雅、颂。
按照周代的行政制度,周天子所在的中央朝廷,方圆千里之内,是周王的直辖地,称为王畿;此外的地方,设置藩国,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授予方圆不同的土地。
相传说,周代的朝廷为了解民情,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去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我们俗话说的“采风”,就是这么来的)

其中,到各诸侯国“采风”而流传下来的诗歌,被编入了《诗》中,称为十五国风。
而周王直辖地区的音乐,因为是中央政府习惯欣赏和普遍接受的吧,被认为是正统,也即“正声雅乐”。每每中央朝廷开展宫廷宴会或每逢重大朝会活动,都会演奏这些比较高大上的音乐。这些被编入诗中,便称为《大雅》、《小雅》。
那个时代,“雅”和“风”是相对的概念,就跟我们今天说雅和俗是一样的。只不过后世的人把《诗》整体上都看作雅事了,“风雅”也便成了一个统一的词汇。
雅即正统、高大上、为贵族阶级创作和接受的音乐,是正餐主菜,是阳春白雪;风即俚俗、充满乡土风味和“异域”情调、为劳动人民创作而反映其生活面貌的音乐,是零食,是下里巴人。
与此不同的是,《颂》是大型祭祀活动时的礼乐中的歌词,内容上当然以歌功颂德为主。
02、《诗经》成书于什么时候?
普遍认为,《诗》中各个篇章的创作时间不一,而且跨度很大。最早的应该是《周颂》中无韵的部分,可能要到西周初年了;《国风》中大多数都是东周春秋中期的诗。这里面便有500年的跨度了。
然后到了孔子的时代,他老人家是非常喜欢《诗》的,据说是亲手对其重新进行了编订。
《史记》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袵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说实话,这是扯淡的。
“诗三百”一词,在《论语》中即数见,可见在当时已经是现成名词了。而《论语》及春秋、战国诸儒著作中都不见有删诗之说,应是汉儒造作之论,而太史公信以为真了。读后感·如果孔老夫子他真的删诗的话,亲口声称要“放郑声”(远离郑国的音乐)的他老人家,怎么会不把郑卫从国风里删掉呢?
03、《诗经》的发展
孔老夫子喜欢《诗》,他在《论语》中就经常以诗句来教育弟子。在孔子看来,“诗三百”对于君子提升修养、论世从政、学习言辞、道德教化有很好的作用。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到了孟子的时候,就把“诗三百”从小学教育素材拔高到了政治哲学的高度。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从他开始,《诗》就走上了附会之路,一部绝美的文学书逐渐成了一部庞大的伦理学著作。
西汉诸儒更是沿着这条道一路走到黑。从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诗三百》就被收入五经之列,称为《诗经》。汉初对《诗》的研究流派分三家,《鲁诗》自鲁申公,《齐诗》自齐辕固生,《韩诗》自燕太傅韩婴。汉儒跟孟子一样,找出好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附会到《诗经》上,甚至直接将整部《诗经》解读为讽刺时弊的谏书。
西汉末年,毛亨和毛苌辑注的《诗经》应运而生。到王莽时期,《毛诗》开始盖过三家而独占鳌头。这里面也不免有政治因素影响。
后世诗学便把《毛诗》奉为圭臬。但《毛诗》依然诘聱难懂,以至于后来东汉末年的大儒郑玄为《毛诗》作笺,到唐代孔颖达再为《毛诗》作疏,累累不穷,越来越厚重。
唐末文学凋敝,宋时古学再兴,对于《诗经》的训诂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朱熹,主张将《毛诗》疏义抛到一边,拿着本文解诗义,摒弃附会陋说,使其文学的作用重露出来。但可惜的是,作为理学的卫道士,他将那些情诗呼作淫奔,也是时代的局限。
明末儒学在古韵和训诂上有颇大建树,但在《诗》的作用上的认识反而泥古,倒退到宋人之下了。我们今天来学《诗经》,尽量不涉伦理,也不涉政治,主要在欣赏其文辞,或进一步当作学习古代言语学的材料。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诗经》读书笔记》作文的经历,对《《诗经》读书笔记》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诗经》读书笔记》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写《《诗经》读书笔记》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