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正文

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作文 人音版音乐课教案文案

2019-03-08 一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作文 人音版音乐课教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作文  人音版音乐课教案文案

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作文 人音版音乐课教案文案:

《好朋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初步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尝视以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律动。
2新学期寄语
3复习上学期内容。
二、基本部分:
1、聆听《玩具兵进行曲》
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是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复听全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聆听《你的名字叫什么》《口哨与小狗》
A完整地聆听歌曲。
B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C听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分小组编创动作。
D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歌唱并表演。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
执教:雷小梅
好朋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拉勾勾》,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鼓励学生为歌曲自编动作。
2,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拉勾勾》,并和《你的名字叫什么》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3,能创编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重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歌曲。
3复习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1、表演《拉勾勾》
a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课题是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B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C唱会歌曲后在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2、表演《拉勾勾》
a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听歌曲。
B再听范唱。
C尽快用听长发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D分小组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
好朋友
执教:雷小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一组多层次的节奏练习,启发学生对自编动作拉勾勾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问好!
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你的名字叫什么》。
二、基本部分:
编创与活动:
这是一组多层次的节奏练习,是配合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及教材主题《好朋友》安排的。
启发学生对自编动作感兴趣。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
在分组设计更多的象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避免声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自编动作更形象、生动、有趣。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
快乐的一天
执教:雷小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快乐的一天》和《其多列》,使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习随歌声或乐曲进行击拍,初步做到均匀.准确。
教学重难点: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习随歌声或乐曲进行击拍,初步做到均匀.准确。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二、基本部分:
导入。结合“放牧”主题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已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聆听《其多列》:
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谱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据在哪里?
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聆听《快乐的一天》:
听前,引导学生谈上学第一天的感受。
教师完整地初听音乐,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分辨每一首小曲让你想到乐什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复听时,让学生自由想象,创编动作表现没段音乐的内容,鼓励学生编创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结束部分:
小结。
快乐的一天
执教:雷小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在音乐实践中,准确有感情地演唱《跳绳》,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姿势,能在《跳绳》的间奏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重点:准确有感情地演唱《跳绳》
教学难点:加入打击乐伴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问好!
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导言:
表演《跳绳》
完整地聆听音乐录音。
提示各种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随着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双响筒的认识
表演《跳绳》
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时间奏部分,有锣鼓镲伴奏。
编创与活动——认识三角铁
编创与活动——锣鼓镲的创编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
执教:雷小梅
祖国您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颂祖国》,知道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
2、结合聆听歌乐曲,能在歌唱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自然背唱《颂祖国》,知道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
教学准备:录音机,打击乐器、图片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问好!
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导入。教师将预先准备的抗战时期图片给学生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国歌,使学生有理解地演唱歌曲。
聆听《颂祖国》
完整地聆听全曲。
提示: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复听歌曲,随着歌曲自编动作表演。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谈一谈升旗仪式上学生要懂得生国旗时应肃立,敬队礼或行注目礼,神情专注而庄重,表现对祖国的热爱。
初听乐曲
复听后,说一说,听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三、结束部分:
小结。
执教:雷小梅
祖国你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2、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重点: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习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
3、复习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1、导入。
2、《国旗国旗真美丽》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歌儿学的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
(7)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表演《国旗国旗真美丽》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
祖国你好执教:雷小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1、能结合聆听歌乐曲,按图格拍击节奏,编创节奏,传递节奏。
2、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的节奏。
教学重点: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难点: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柯尔文手势。
3、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表演《同唱一首歌》
(1)结合歌曲《同唱一首歌》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中哪几处节奏应注意。
(2)分组演唱,请一名同学,试一试,看哪一种节奏加入更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
2、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个二声部读拍节奏的练习,一个鸭子在“吹口哨”,发出“du”的声音,其他几只鸭子叫“ga”,请同学们按着节奏读一读,拍一拍,在把两种声音和起来。
鸭子的叫声可分小组处理成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
(2)、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三、结束部分:
小结。
可爱的动物执教:雷小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动物说话》(学习歌谣)
2、用木鱼为歌曲伴奏(学习木鱼的演奏方法),掌握二拍子的强弱。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歌声的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木鱼,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
教学重点:
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二拍子的强弱。
教具准备:
木鱼、歌曲录音、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用语言、动作等方式表现出它的动作、神态及模仿出叫声)。
(提问:“谁能说出老鸭与小鸭的叫声有什么不同?”)
(声调高低不同、粗、细不同)
1、学一学,叫一叫
2、学习歌谣P21
①初步的学习,只要求学生按节奏读下来,
②提示2\/4拍的强弱,结合书中标记颜色的深浅进行练习(告诉学生颜色深的地方强,浅的弱)。
③认识木鱼:木制打击乐器,声音短促,是节奏性乐器,老师示范它的敲击方法,并请学生也来试一试。
④为歌谣加入打击乐伴奏
1)先敲强拍2)敲击出●○
二、学习歌曲《动物说话》
(师):“听到老鸭与小鸭叫的这么高兴,其它的动物也忍不住叫了起来,你们听。”
1、师生先对照书中的表格,学习歌词:老师说出动物的名字,学生说出叫声后,按节奏拍手。
(由于节奏是个难点,需多进行练习)
2、听歌曲录音,感受歌曲活泼、风趣的情绪。
3、随老师的伴奏,视唱歌曲
(可先不加入拍节奏)
(对演唱中的不足进行纠正)
4、提示学生:怎样演唱能表现出很爱小动物的心情?
(用你的表情、声音、动作来告诉大家)
5、熟练地、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6、加入拍手等不同的节奏动作来烘托气氛,使学生情绪更加激动。
7、加入动作表演及木鱼的伴奏。
8、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创编歌词,自编动作表现自己喜爱小动物的心情—自选头饰。
三、课堂小结小结教学内容及学习情况
可爱的动物执教:雷小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聆听轻音乐《袋鼠》
2、聆听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
教学目标:
1、能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2、在聆听音乐中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物神态。
教学重点:
感受小动物可爱的形象,让孩子们更加喜爱动物。
教学难点:
想象并表达出动物的神态。
教具准备:
录音、头饰
教学过程:
一、欣赏轻音乐《袋鼠》
1、请学生们观看动画片《袋鼠》片断,然后请学生复述故事的大概情节。
(师):“今天我们来听一听,音乐中是怎样描写袋鼠的形象的?”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
提问:“在音乐中你看到了几只袋鼠他们在做些什么?”
3、复听乐曲:边听边记住袋鼠动作的地方,比一比,看谁准确。
4、学一学袋鼠比较有特点的动作(如走路等)
5、再听乐曲,挑选一只自己喜爱的袋鼠,随音乐模仿他的神态、动作看谁的想象力丰富(头饰)。
二、欣赏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并请学生给乐曲起个名字)。
2、复听乐曲,把乐曲分为两部分给学生听。
1)描写清晨的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清晨幽静、美丽的景色。
2)小熊猫在打水时的一段音乐,启发学生利用音乐中的特殊音响,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3、再听乐曲,让学生跟着音乐表演,乐曲结束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分小组创编结尾(可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东西)。
4、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给大家编故事听。
三、课堂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可爱的动物执教:雷小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歌曲《咏鹅》
2、认识木鱼和碰钟,并学习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2、认识碰钟,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歌曲演唱伴奏。
教学重点:
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用木鱼和碰钟为歌曲伴奏
教具准备:
录音、头饰、打击乐
教学过程:
一、歌曲教学
1、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
2、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自己鹅的可爱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1)曲中的“×××”节奏要指导学生准确的演唱。
2)连续相同音音高的准确。
3)注意2\/4拍歌曲的强弱。
4、提示学生在演唱同音反复处唱得轻松、亲切。
5、自编动作进行表演,表达自己对鹅的喜爱之情。
6、启发学生模仿原歌词,进行创作。
要求:抓住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特点进行创作。
7、分小组表演唱(头饰):展示自己的创作。
二、认识木鱼和碰钟
1、老师拿木鱼和碰钟,请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形似小碗,铜制,两个为一副。
2、听一听:老师敲击,听辨其声音的特点:清脆、长的(可与木鱼的声音进行对比)。
3、每小组讨论—每组一个,应怎样敲击,声音才好听(让学生的创造意识)。
4、老师讲解,碰钟的演奏方法(提问:碰钟能否敲出较短的声音—试一试)。
5、用木鱼和碰钟为歌曲《咏鹅》的伴奏,对照书中所提示的图形谱,也可启发学生进行即兴创作。
6、分小组进行表演,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I表演。II唱。III打击乐(头饰)。
三、小结教学内容及学习情况
爱劳动执教:雷小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劳动最光荣》
2、唱、表演《洗手娟》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形象,体会本课主题。
2、用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表达歌曲内容。
教材分析:
《劳动最光荣》是美术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歌曲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儿童情趣油然而生。
《洗手娟》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曲调短小、流畅,并具有节奏性强,运用衬腔等劳动歌曲的特点,全曲使用素材旋律易唱易记,轻松活泼。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
木鱼伴奏
教具准备:
录音机、打击乐
教学过程:
一、聆听《劳动最光荣》
(导语)在美丽的树林中,小动物们都有幸福的生活着,你们知道他们幸福愉快的生活是怎样得来的吗?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说一说小动物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把你听后的感觉用线条表示出来。
3、再听歌曲,用动作表示出自己的心情。
二、学习歌曲《洗手娟》
1、人们也需要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们也要自己学习做很多事,今天我们一起来“洗手娟”。
2、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句末的三度拐弯轻唱,歌词轻唱。
4、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5、老师分句指导学生,尤其是歌词部份,结束句要干净利索。
6、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加入自编的律动。
7、加入碰钟、木鱼、打击乐伴奏。
木鱼的伴奏是个难点,可先用稍慢的速度练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选用其他节奏。
8、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劳动适合编入歌词中,进行演唱,进行创编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
三、课堂小结:小结教学内容及学习情况。
执教:雷小梅
爱劳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三个和尚》
2、表演《大家来劳动》
教材分析:
《三个和尚》是动画片《三个和尚》的音乐,乐曲以简单的三件乐器描绘了生动的三个人物形象,展现了繁忙的劳动情景,学生从中可体会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绪,想像的表现的不同内容,生动、有趣。
《大家来劳动》是一首描绘劳动生活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宫调式,一段体,歌曲节奏整齐,旋律铿锵有力,采用重复的手法,模仿劳动号子的音调,描绘了大家喊号子努力劳动的情景。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三个和尚》感受音乐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形象,体会本课主题。
2、通过学习“走欧”并实践,掌握二拍子的时值。
3、用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创编。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坚定有力、整齐的演唱劳动号子
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三种节奏
教学准备:
录音、卡片、木鱼、碰钟
教学过程:
一、聆听民乐合奏《三个和尚》
1、老师请大家来听一首歌,歌中唱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2、听歌曲录音(VCD)《三个和尚》,会唱的可以一起唱,听后简单的复述情节。
3、下面我们听的这首乐曲中是怎样用乐器来描述《三个和尚》这个故事的?
4、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并听曲中是用几种乐器来代表这三个和尚的?(一种还是几种)
5、分别听辨代表三个和尚的音乐及代表乐器的音色,
小和尚—板胡胖和尚—管子瘦和尚—坠胡
6、再听乐曲,请学生选择表演的对象(某个和尚),合上节拍,随音乐表演(用自己创造的动作来表现劳动时快乐的心情)。
二、认识“走欧”创造劳动节奏。
1、复习已认识的音符、节奏(卡片)
2、老师扫地,请学生听一听音的长短,并认识
3、对比,认识时值(卡片)。
4、试一试,自己创作简单的劳动节奏。
例如:扫地、钉钉子、擦桌子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己创作劳动节奏(根据各班的水平调整声部的多少)。
三、表演《大家来劳动》
1、老师范唱歌曲,让学生体会坚定有力的音调。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并请学生能完整的演唱下来。
3、讨论:“劳动时大家都很用力,那么我们应怎样去演唱(f)体会拔河时是怎样用力的—心里一使劲不一定是大声喊。“
4、指导学生用轻而蕴含力量的声音来演唱(开始时学生可能体验不到,老师应引导练习)。
5、启发学生划船时怎样用力—第一拍用力使歌曲更富有动力感(重点练习)。
6、学生随音乐坚定有力的演唱歌曲(体验劳动韵律感)。
7、加入打击乐伴奏(也可即兴创作)。
8、跟老师唱唱名。
四、课堂小结:小结教学内容及学习情况

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作文 人音版音乐课教案文案:

第一课《春天》
单元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单元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三、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本单元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2.歌曲《布谷》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3.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注意: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课本上仍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可按照小黑板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四、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小燕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3.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短笛》、《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4、3\/4拍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结束句出现全曲最高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这首歌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短笛》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短笛》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短笛》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短笛》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短笛》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手拉手
一、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聆听《鸭子拌嘴》
3、表演《数鸭子》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三、教材分析:
1.童声独唱《让我们手拉手》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
2.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
本曲是由作曲家安志顺编创的打击乐曲。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的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听众带入可爱的鸭群之中。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
该曲作于1982年,用在《仿唐乐舞》中。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
3.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歌曲学生很喜欢唱,尤其是《数鸭子》一首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的高,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把这首歌的第二段歌词也教给学生。本课的聆听曲目《鸭子拌嘴》学生听起来有些难度,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听懂,教师要好好的指点学生去听。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听唱法学唱歌曲《数鸭子》,引导学生探索歌曲应以赞美的情感完整地演唱,声音要亲切自然,并用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3、通过自编动作与活动,引导学生自创动作和在歌曲的空拍处加上小动物的叫声,使歌曲的演唱更为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让我们手拉手》;(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心情怎样?
2)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数鸭子》;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听。听后谈歌曲内容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数鸭子》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在乐句结束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2、学唱歌曲《数鸭子》
3、表演歌曲《数鸭子》
4、节奏编创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鸭子伴嘴》,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强弱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感受音乐作品中鸭子的生动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数鸭子》,引导学生能以歌声、动作来表现自己热爱生活,喜爱小动物的情趣。感受不同音乐要素的表现的不同动物的形象及场景。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4、通过节奏读拍编创活动,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3.二声部节奏编创活动:先分别学习吹口哨“du”和鸭子叫“ga”;后全起来。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1)初听,(完整听全曲)。并提示小鸭与老鸭叫的地方。
2)谈谈所听内容;故事描述(集体)并谈谈每个情景所用的打击乐器是怎能样配合的。
3)复听:自由活动:随《鸭子伴嘴》,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活动,以走路、鸭叫等。
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乐曲《鸭子伴嘴》入歌曲《数鸭子》)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数鸭子》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长鼻子》
一、教学内容:
1、聆听《小象》
2、聆听《大象》
3、表演《小象》
4、表演《两只小象》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作文 人音版音乐课教案文案: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1课春天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聆听《小燕子》,表演《布谷》,表演《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3、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杜鹃圆舞曲》。
2、聆听《小燕子》。
教学过程:
1、完整聆听全曲,问: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4、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5、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6、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7、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布谷》、《小雨沙沙》。
教学过程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
让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
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录音,分小组拉手:
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
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第三段反之,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4、课后小结。
第2课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牧童到哪儿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方法和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内容
1、表演《牧童》;
2、认识三角铁、双响筒;
3、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表演《放牛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和《牧童》。
教学过程: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4、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5、随着音乐录音轻轻地敲击双响筒。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唱歌曲《牧童》和《放牛歌》。
教学过程:
1、学唱《牧童》。
(!)启发学生看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学唱《放牛歌》。
(1)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3、小结。
第3课手拉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表演《一对好朋友》;
3、编创与活动;
4、聆听《鸭子拌嘴》;
5、表演《数鸭子》。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学唱《一对好朋友》、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1、完整地聆听全曲《让我们手拉手》。
问: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自编动作表演。
二、学唱《一对好朋友》。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歌儿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鸭子拌嘴》,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鸭子拌嘴》。
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鸭子的叫,哪里表现老鸭叫?
3、想象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对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二、学唱表演《数鸭子》、编创与活动。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3、编创与活动。
三、课堂小结。
第4课长鼻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3。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实间:4课时
第一课时
1、欣赏管弦乐《小象》、《大象》。
2、学唱歌曲《小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象》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象吗?说说对象的了解。
2、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3、听听乐曲《小象》。
4、你感到乐曲使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小象叫了几次?
5、再听乐曲,学学叫声,模仿表演。
二、欣赏《大象》
1、初听: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
2、再听: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三、学歌曲《小象》
1、听听录音的范唱。
2、学唱歌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小象》,学会三拍子的打拍。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学歌曲
1、唱歌谱
齐唱——比赛唱——指名唱
2、跟录音唱歌词
3、轻唱
4、多种形式比赛唱
5、演一演
三、编创活动
分小组编创歌词:选其他动物,找出它们的特点编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两只小象》,巩固三拍子的打拍。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二、练唱《小象》
三、学习《大象》
1、学唱歌谱。
师范唱——跟琴唱——跟录音唱——轻唱
2、唱歌词
听录音——跟录音唱——比赛唱
3、演一演
分小组编创——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美感。
2、巩固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唱《小象》
1、轻唱歌谱。
2、唱歌词。
3、演一演。
二、唱《两只小象》
1、轻唱歌谱。
2、跟录音唱歌词。
3、演一演。
三、欣赏歌曲《小象》和《大象》
第5课游戏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火车开啦》
2、聆听《火车波尔卡》
3、编创与活动:a、开火车的游戏
b、编创节奏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有关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2.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填写节奏,并能整齐地读出三声部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火车开了》音乐拍手做律动:
二、歌曲教学:
第一步:听《火车开了》的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师:你坐过火车吗?你能描述一下火车的样子吗?
生1:火车会发出“呜”的声音。
生2:火车的轮子是这样运动的(边说边用双手模仿轮子运动)。
生3:火车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第二步:激发兴趣编创歌词
1、师:哦!你们真细心!现在请小组合作,自由创编一组动作。我们马上举行一个开火车的比赛,看看哪列火车开得最精彩!
(背景音乐继续播放,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教室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动脑创编:有的自己当上了导演为“火车”添上“钻山洞”的情节,有的给歌曲创编了第二段歌词。)
2、每个小组上台展示:
生:轰隆、轰隆、轰隆、轰隆,火车开啦!
轰隆、轰隆、火车开得多么好!
穿过高山,跨过大桥,
轰隆、轰隆、轰隆、轰隆,多么快乐!
…………
第三步:视听结合演唱歌曲
1、课件展示歌曲画面,按节奏跟读歌词。。
2、学生跟唱,注意唱词要清晰,情绪要快活。
3、跟琴唱词,可以加上自编动作表演。
4、引导学生唱自编的歌词,并予以鼓励。
第四步:动手动脑编创节奏
1、启发学生回答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各种声响,学出来给大家听,讨论“火车的叫声、大车轮转动的声音、小车轮转动的声音填写哪个音合适?”
2、出示节奏,让学生填写完整。
wu
honglonghonglonghonglonghonglong
KachaKachaKachaKacha
3.学生仔细看教师手势分三组依次读出,再读两组(叫声、大轮声)(大轮声、小轮声),再三组(叫声、大轮声、小轮声)一齐读出,形成三声部的效果。
4、让学生分组设计“火车开来了,又开走了”的情景,设计读节奏的方法,看哪一组表现的形象、生动。
5、将“火车”三声部节奏与歌曲《火车开啦》演唱连接起来,使歌曲更有趣味性。
第五步:游戏活动张扬个性
1、以“火车开啦”为背景音乐,作“开火车”的游戏:
大家一齐唱“火车开啦”的歌,从一个站向另一个站“开”去,到了一站,读拍歌谣,然后再向另一站“开”去。要求读拍歌谣准确、清晰。达到要求者给这个车站起名字,然后再继续游戏。
2.让学生参与设计游戏,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投入。要求每一组都可以有不同的游戏方式,看哪一组游戏编创的好。
3、四个组进行游戏比赛,教师进行奖励。
三、欣赏《火车波尔卡》:
1、教师简单介绍乐曲极其背景。
2、初听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
3、复听音乐:请同学随音乐自由动作,体会不同的音乐情绪。
四、在游戏中结束该课:
小朋友们的小火车开得多快呀!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载着欢乐到操场上开起来吧!
再次播放《火车开啦》音乐,孩子们随音乐跳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躲猫猫》
2、聆听《捉迷藏》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捉迷藏》、表演《躲猫猫》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组织进行音乐游戏
教学手段:
钢琴、录音机、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练习:
播放《躲猫猫》的音乐,学生随音乐自由动作。
二、歌曲教学:
第一步:听《躲猫猫》的录音,感受歌曲的风格。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歌曲中都唱了什么?
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拍手感受。
1、听教师范唱歌曲,熟悉歌词。
2、学生跟节奏读词。
3、注意歌曲中的难点。
第三步:教师弹琴,学生学唱歌曲。
1、学生听琴边拍手边唱歌。
2、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3、注意歌中“快”“来”等一字多音处指导学生唱准。
第四步:聆听《捉迷藏》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生动活泼的情绪。
提示: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到了什么?什么乐器在演奏?
2.复听时随着乐曲做动作。
提示:这首乐曲适合表现课本上的哪一幅图?
第五步:播放背景音乐《躲猫猫》,进行音乐游戏:
1、教师口述游戏规则: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每组请一个同学担任“找”的任务。
游戏开始全体唱歌,互相串座位“躲起来”,让一个同学“蒙”上眼睛。歌声结束,全组同学加两声“哦”用高位置喊出。只有熟悉同学们的声音,找到“藏起来”的每一个组,游戏才结束。然后换组进行。
2、学生也可编创游戏,共同商议游戏的方法,使大家在创编中活动起来。
三、在游戏中结束该课:
躲猫猫的游戏好玩吗?教师里的地方太小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玩一玩吧!再次播放《躲猫猫》音乐,孩子们随音乐跑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
教具准备:
编选几条旋律短句和语言短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活动导入:师生问好(这次要注意有节奏)。
三、活动开始:
1.节奏拍读练习:
(1)让学生模仿出图中动物的叫声,再拍一拍。
(2)老师将书中的五组节奏分别拍出来,让学生说出图中哪个动物的叫声像这种节奏。
2.节奏模仿练习:
(1)歌唱歌曲《火车开啦》,说明:歌中的“11315565”的节奏本来就是运用了火车行驶的节奏。你能模仿出火车行驶的节奏吗?
(2)启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
3.运用准备好的语言短句,说明有的音乐节奏来自语言。
4.练习课本中的例子。
5.老师弹奏课本中的谱例,让学生拍出节奏。
四、活动结束并小结。
五、思考:
1.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今后你能将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用节奏拍读出来吗?
第6课美好的夜
课型:综合课
道具:教材、录音机、磁带、电教设备
教学目的
一、听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
二、学唱歌曲《摇篮曲》
三、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
教材分析
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是一首摇篮曲。二四拍。曲调优美抒情,词曲结合紧密,描绘了静静的夜晚,天上的星星、月亮,地上的鸟儿、虫儿都进入了梦乡,小宝宝也在悠荡的摇篮里,听着妈妈甜美的歌声,渐渐入睡了的情景。
这首《摇篮曲》是由戈特作词,弗利斯作曲。曾一直以莫扎特作曲而流传。自弗里德伦尔在汉堡的图书馆中发现“戈特的摇篮曲,弗利斯作曲”的最早版本之后,始知并非莫扎特之作,新的莫扎特全集已不收本曲。德国作曲家弗利斯比莫扎特小10岁。
歌曲《闪烁的小星》是一首曲调流畅、轻快从容的法国民歌。优美而平稳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宁静晴朗的夜空中星星熠熠闪烁景色,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2、通过聆听中外两首摇篮曲,体会本课主题“静静的夜”
3、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4、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表达不同的情绪。
第一课时
一、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1、师生问好!
2、师弹琴生按节奏拍手。
二、学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1、师小朋友在睡着前听妈妈唱过歌曲生回答。
2、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唱一首和睡觉有关的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3、听范唱(可以边听边拍手)(出示课件)
4、跟师按节奏念歌词。
5、跟师的琴轻声唱歌曲。
6、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要求小朋友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聆听弗利斯的《摇篮曲》和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
1、师老师这有两首歌曲一首是《摇篮曲》一首是《小宝宝睡着了》这两首都是非常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好吗
2、欣赏《摇篮曲》和《小宝宝睡着了》
A、欣赏《摇篮曲》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画。出示课件师这个小宝宝在干什么生在睡觉。师这是一首外国的《摇篮曲》也是一首很有名的摇篮曲我想小朋友一定听过我们一起来欣赏。
要求学生在听时可轻轻地摇动身体用心体会歌曲安宁、舒适的意境和母亲真挚的爱心。
B、欣赏《小宝宝睡着了》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外国的摇篮曲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中国的摇篮曲。
生欣赏《小宝宝睡着了》出示课件
听第一遍时要求小朋友在听的时候跟着音乐摇动身体让学生跟着歌声轻柔地拍节拍。让学生体会静静的夜。
听第二遍时要求小朋友做律动。第一拍双手拍腿第二拍双手四个
指头轻触第三拍拍头向右偏右手衬头同时左手托右肘做睡觉状。动作要轻柔合拍注意启发学生体会妈妈哄孩子睡觉时的情感。
C、用碰钤为《小宝宝睡着了》伴奏。敲击的力度要轻柔。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歌曲。
四、课堂小节
因为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所以在教唱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通过律动来加强学生对三拍子的感觉。
第二课时
一、音乐游戏——体验音的强弱
1、听鼓声律动进教室师用“强、弱、快、慢”四种变化击鼓。
2、游戏“吹泡泡”说说听鼓声游戏“吹泡泡”应怎么玩
学生围成圆圈听鼓声,强时圆圈变大,最强时破裂,并用不同的动作造型。
二、创编节奏——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1、出示一颗大星星、一颗小星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大小星星。
2、出示一条2\/4拍的星星图式。师:你能在看到大星星的时候用强的声音表示,小星星用弱的声音表示吗?
三、体验音乐形象
1、播放乐曲《龙咚锵》《摇篮曲》。
要求听到强烈的、热闹的音乐时站起来拍手听到弱的、抒情的音乐时坐着用动作表现。你觉得听完这两首音乐有何感受
2、学生说出感受。
3、引导学生把美丽的夜空带到我们的教室里。
把老师奖的小星星贴到到黑板上。
4、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与星星问好。
四、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师:小星星啊越聚越多,満天都是小星星,它们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你听它们还在唱歌呢!
学生看图谱,初听歌曲,整体感知。(出示课件)
2、用“la”哼唱旋律。
3、自由选择二拍子节奏为歌曲伴奏。
4、分组合作学习探索身边的事物为歌曲伴奏。四人小组探索表现歌曲的强弱。
5、图谱结合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6、创编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静静的夜空小星星们排着队伍出来了------小朋友们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摇一摇睡着了,小星星也在哄我们睡觉呢。这时夜空里的小星星啊开始了它们------
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速度、节奏、强弱表现歌曲。
五、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夜晚大自然中的美好景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表现歌曲。
2、分组展示、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用唱、跳、画、演等不同的方式,感受艺术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7课巧巧手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2.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2.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感受劳动的快乐。
3.唱好歌曲《粉刷匠》中的第三乐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手工制作品、手风琴、打击乐、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按规定坐好。
2.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谜面是:十个小朋友,你有我有他也有;十个小朋友,五个在左五个在右;十个小朋友,只会做事不会开口。(生答:手)对,就是我们的这双手。我听说,在昨天的美术课上,同学们用一双小手制作了许多漂亮的手工作品,老师真想看看。昨天通知你们今天音乐课带来展示一下,大家都带来了吗?(生答,同时拿出作品)哇,真不错,看了你们的作品,老师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巧巧手》。(出示课题:巧巧手)(课件1)
2.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1)感受音乐,参与创编
师:同学们,我们的手除了剪纸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提出要求)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告诉我歌曲中小朋友的手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放音乐,出示课件2)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歌曲中的小朋友的手都做了些什么呀?(生答:会洗衣、补袜子、缝纽扣、还会修桌子、补图书、栽花种树等)说得真棒!同学们再想想,歌曲中小朋友的手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把它表现出来:比如洗衣服、洗手娟……(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音乐再听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根据自己刚才创编的动作把它表演出来。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学生表演)
(2)思想教育: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谁能说说,这首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劳动最光荣,劳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我们从小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我们一起来想想,在生活中你们的这双小手还能做什么呢?谁来说说?(生答:会穿衣服、整理书包、扫地等)你们真棒,一双小小的手能做出这么多的事情来,真让我羡慕,同学们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也露一手,好吗?(好)
3.学唱《粉刷匠》

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作文 人音版音乐课教案文案: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教案
第一课《春天》
单元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五、聆听并学唱《春晓》
单元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三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三、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本单元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3.歌曲《布谷》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4.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注意: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课本上仍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可按照小黑板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四、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小燕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3.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景、聆听歌曲
1、(多媒体展示)古诗《春晓》在清新的音乐伴奏下徐徐展开,老师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2、教师导入:同学们都非常熟悉这首古诗,能告诉老师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很自然地揭题--“春”
3、教师板书《春晓》,同时多媒体视频图象:“听,春雷响了,好多躲在洞穴里过冬的小动物也醒来了,纷纷跑出来跟我们打招呼呢,你希望哪些小动物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几个动物的名字(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相应点击画面)
4、你能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吗(学生模仿青蛙、蛇、小燕子、兔子……)
5、看到这么美的春天,小动物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对春天说一句什么呢(学生回答:A、好美呀B、春天的空气真新鲜C、我要去找小伙伴一起看看春天)
6、再次听范唱
7、你能把这几句歌词唱一唱吗(老师带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演唱)
8、春天除了这些,还有好多美景,你能用:“这里有……这里有……还有那……”来描绘一下春天别的景色吗(小组讨论、回答)例如:有蓝天,有绿草、还有那哗啦啦的小河水……
9、老师邀请小组成员上台演唱自己创遍的歌词,体验创遍过程中的快乐
10、教师导入:“春天多美呀,看到这么美的春天,同学们最想做什么呢(唱歌、跳舞、郊游……)14、分组活动听《春晓》音乐自由地舞蹈、歌唱。
二、课堂小结:看的出同学们都很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可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保护才会有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行动起来,去爱护、保护大自然,去争做“绿色小标兵”,让我们的校园,祖国,世界变的更美丽。
教学反思
第二课《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短笛》、《牧童》,唱《牧童谣》,《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谣》,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谱写的一首描写牧童放牧时的情景的曲调。全曲由三部分构成。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谣》
《牧童谣》是一首山歌风的湖北民歌。4\/4拍。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抒发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是以对歌的形式表现。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短笛》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短笛》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想一想图画里的小孩子在干什么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谣》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律动: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牧童谣》: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教学反思
第三课手拉手
一、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聆听《鸭子拌嘴》
3、表演《雁群飞》
4、表演《数鸭子》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雁群飞》、《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三、教材分析:
1.齐声合唱《让我们手拉手》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
2.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
本曲是由作曲家安志顺编创的打击乐曲。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的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听众带入可爱的鸭群之中。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
该曲作于1982年,用在《仿唐乐舞》中。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
3.歌曲《雁群飞》
《一雁群飞》歌曲的旋律活泼,节奏紧凑。歌颂了朋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像大雁一样相亲相爱不分离。
4.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歌曲学生很喜欢唱,尤其是《数鸭子》一首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的高,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把这首歌的第二段歌词也教给学生。本课的聆听曲目《鸭子拌嘴》学生听起来有些难度,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听懂,教师要好好的指点学生去听。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学唱歌曲《雁群飞》
3、表演歌曲《雁群飞》
4、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听唱法学唱歌曲《雁群飞》,引导学生探索歌曲应以赞美的情感完整地演唱,声音要亲切自然,并用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3、通过自编动作与活动,引导学生自创动作,使歌曲的演唱更为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让我们手拉手》;(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心情怎样
2)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雁群飞》;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听。听后谈歌曲内容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雁群飞》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在乐句结束处加上大雁的叫声),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2、学唱歌曲《数鸭子》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最新最新人音版音乐教案教案》